四肢門
單方
石村劉大尹治臁瘡膏藥:用芝麻油四兩,銅鍋內煎,葱白三根,煮黑色取出;入川椒去目一兩,煮黑色,濾去;入銅青末一兩,以槐枝十根,各長一尺合攪,焦一節截去一節,以盡為度;後入白礬一兩,黃蠟五錢,煎良久,傾碗內成膏。每以油單紙夾膏一匙於中,以銀針刺之,密密多孔。先以濃茶洗瘡口,貼膏於上,反復轉換,時得痛為佳。止用一二貼立效。年深者,不過五七貼。其膏存久益效。
劉川州治臁瘡方:用香油一兩,鐵杓煎,入黃蠟五錢化開;用銅綠三錢,研極細末,徐徐入鐵杓內,作五十餘次入;將銅錢判末,另放碗裏,將藥傾入碗內,冷定。將瘡洗淨,用氈一塊如瘡大,攤藥於上,勒放患處,一日一換。換時先要洗淨瘡上。
足上轉筋:以故綿浸酢中,甑蒸熱裹之,冷即易,勿停,取瘥止。 【 《外臺秘要》】
凡腳心腫痛,或因久行久立致者,以水和蚯蚓糞厚敷,一夕即愈。 【 《永類鈐方》】
寒濕腳氣:用古甎燒紅,以陳臭米泔水焠之,乘熱布包三塊,用膝夾住,綿被覆之,三五次愈。 【 《扶壽方》】
風濕腳痛:用針砂、川烏頭為末,和勻炒熱,綿包熨之。 【 《摘元方》】
腳腿紅腫,熱如火炙,俗名赤遊風,用鐵銹水塗解之。 【 《惠濟方》】
腳氣痛楚:無名異末化牛皮膠調塗之,頻換。 【 《易簡方》】
風氣腳弱:孔公孽二斤,石斛五兩,酒二斗,浸服。 【 《肘後方》】
風冷腳氣:白礬石煅三斤,酒三斗,漬三日,稍稍飲之。 【 《肘後方》】
腳縫出水:好黃丹入花乳石末摻之。 【 《試效方》】
一切腳氣:鹽三升蒸熱,分裹近壁,以腳踏之,令腳心熱。又和槐白皮蒸之尤良,夜夜用之。 【 《食療本草》】
腳氣疼痛:每夜用鹽擦腿膝至足甲,淹少時,以熱湯泡洗。有一人病此,曾用驗。 【 《救急方》】
風毒腳氣痺弱:硫黃末三兩,鍾乳五升,煮沸,入水煎至三升,每服三合。
又方:牛乳三升,煎一升半,以五合調硫黃末一兩服。厚蓋取汗,勿見風。未汗再服。將息調理數日,更服。北人用此多效。亦可煎,或為丸服。 【 《肘後方》】
風濕腳氣:石亭脂生用一兩,川烏頭生一兩,無名異二兩,為末,葱白自然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一錢,空心淡茶生葱吞下,日一服。 【 《瑞竹堂方》】
腳氣衝心:白礬三兩,水一斗五升,煎沸浸洗。 【 《千金方》】
腳氣風濕虛汗,少力多痛:燒礬末一匙頭,投沸湯,淋洗痛處。
南方地卑濕,人多患足瘡,歲久生蟲如蛭,乃風毒攻注而然。
用牛肚或羊肚或猪肚,去糞不洗,研如泥,看瘡大小,入煅過枯礬半兩,共研勻塗帛上貼之,須臾癢入心徐徐連帛取下,火上炙之,蟲出如絲髮馬尾千萬,或青白赤黑,以湯洗之,三日一作,不過數次,蟲盡瘡愈。 【 《岣嶁神書》】
嵌甲作瘡,乃足趾甲入肉作瘡,不可履靴,礬石燒灰敷之,蝕惡肉,生好肉,細細割去甲角,旬日取愈。此方神效。 【 《肘後方》】
鷄眼肉刺:枯礬、黃丹、(石卜)硝等分為末,擦之,日浴二三次,即愈。 【 《多能鄙事》】
甲疽延爛,或因割甲傷肌,或因甲長侵肉遂成瘡腫,黃水浸淫相染,五指俱爛,漸上腳趺,泡漿四邊起,如火燒瘡,日夜怪憎,醫不能療。綠礬石五兩,燒至汁盡,研末,色如黃丹,收之,每以鹽湯洗拭,用末敷之,以軟帛緩裹之,當日取汁斷瘡乾。每日一遍,鹽湯洗濯,有膿處使淨,其痂乾處不須近,但有急痛則塗酥少許,令潤,三日即覺瘡上痂起,依前洗敷,十日痂漸剝盡,軟處或更生白膿泡,即擦破敷之,自然瘥也。張侍郎病此,臥經六十日,諸醫無效,得此法如神。 【 《外臺秘要》,下同】
甲疽瘡膿,生足趾甲邊,赤肉突出,時常舉發者:黃芪二兩、(艹閭)茹一兩,酢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三合,絞去滓,以封瘡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
嵌甲腫痛:知母燒存性,研摻之。 【 《多能》方】
病後足腫,但節食以養胃氣,外用狗脊煎湯漬洗。 【 《吳綬蘊要》】
毒熱足腫作痛欲脫者:苦參煮酒漬之。 【 《集驗方》】
腳氣腫痛:用白芍藥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 【 《事林廣記》】
凡患腳氣人,每旦飽食,午後少食,日晚不食。若飢可食豉粥。若覺不消欲吐者,即以高良薑一兩,水三升,煮一升,頓服盡即消。若卒無者,以母薑一兩代之,清酒煎服。雖不及高良薑,亦甚效也。
腳丫濕爛:荊芥葉搗敷之。 【 《簡便方》】
膝風疼痛:菊花、陳艾葉作護膝,久則自除也。 【 吳旻《扶壽方》】
寒濕腳氣,腿膝疼痛,行步無力:胡蘆巴酒浸一宿,焙,破故紙炒香各四兩為末,以木瓜切頂去瓤,安藥在內,令滿,用頂合住,簽定,爛蒸搗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 【 《家藏方》】
一切癰疽發背惡瘡:用鐵掃箒、銅松毛十斤,以水煎服。 【 《乾坤生意》】
腳氣脛腫骨疼:蒴藋根研碎和酒酢共三分,根下合蒸熟,封裹腫上,一二日即消。亦治不仁。 【 《千金方》】
腳暴軟:赤蓼燒灰淋汁浸之,以桑葉蒸罯,立愈。
割甲傷肉不愈:鬼針草苗、鼠黏子根搗汁,和臘猪脂塗之。 【 《千金方》】
濕氣腳軟:商陸根切小豆大,煮熟,更以菉豆同煮為飯,每日食之,以瘥為度,最效。 【 《斗門方》】
腳氣作痛: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爛,同蘇合香丸,貼足心,痛即止也。 【 《外臺秘要》】
兩足心凸腫,上生黑頭瘡,硬如釘,脛骨生碎孔,髓流出,身發寒顫,惟思飲酒,此是肝腎二經,冷熱相吞,用炮川烏頭末敷之,內服韭子湯,效。 【 《奇疾方》】
割甲成瘡,連年不愈:川烏頭尖、黃蘗等分為末,洗了貼之,以愈為度。
膝風作痛:草烏、細辛、防風為末,摻靴襪中,及安護膝內,能除風濕,健步。
遠行腳腫:草烏、細辛、防風等分為末,摻鞋底內。如草鞋,以水微濕摻之,用之可行千里,甚妙。 【 《經驗方》】
腳氣掣痛,或胯間有核:生草烏頭、大黃、木鼈子作末,薑汁煎,茶調貼之。
又方:草烏一味為末,以薑汁或酒糟同搗貼之。 【 《永類方》】
濕滯足腫,早輕晚重:草烏頭一兩,以生薑一兩,同研,交感一宿;蒼朮一兩,以葱白一兩同研,交感一宿。各焙乾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 【 《如宜方》】
遠行足趼:水調半夏末塗之,一宿即沒。 【 《永類方》】
小麥麩酢蒸熨,手足風濕痺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并良。 【 時珍,下同】
足上凍瘡:以酢洗,研藕敷之。
風毒腳氣:以白楊皮切片,浸酒,頻飲。
風毒腳氣,捻之沒指者:牽牛子搗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五丸,生薑湯下,取小便利乃止。亦可吞之。 【 《肘後方》】
腰腳痺軟,行履不穩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服三錢,禁牛肉。 【 《貞元廣利方》】
風毒腳弱,痺滿上氣,田舍貧家,用此最良。菝葜洗剉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漬麴去滓,取一斛,漬飲如常,釀酒任意,日飲之。 【 《肘後方》】
腳氣入腹,脹悶喘急:用威靈仙未,每服二錢酒下。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 【 《簡便方》】
腰腳諸痛:用威靈仙末,空心溫酒服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 【 《千金方》】
又方:用威靈仙一斤,洗乾,好酒浸七日為末,麵糊丸梧子大,以浸藥酒每服五十丸。 【 《經驗方》】
腳氣作痛,筋骨引痛:鷺鶿藤即金銀花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 《衛生易簡方》】
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痺,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仲、牛膝、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頻頻熏洗。此亦從腎虛骨痿而治也。
腳膝爛瘡:金星草背上星,刮下敷之,即乾。 【 《集簡方》】
濕毒脛瘡:甎縫中生出野芫荽,夏月采取晒收為末,每以五錢,汞粉五分,桐油調作隔紙膏,周圍縫定,以茶洗淨,縛上膏藥,黃水出五六日愈。
趾間鷄眼,割破出血:以血見愁草搗敷之。 【 《乾坤秘韞》】
腳氣腫滿:大麻仁熬香,以水研取一升,再入水三升,煮一升,入赤小豆一升,煮熟食豆飲汁。 【 《外臺秘要》,下同】
腳氣痛痺:大麻仁一升研碎,酒三升,漬三宿,溫服,大良。
遠行腳趼成泡者:水調生麵塗之,一夜即平。
腳氣衝心:黍穰一石,煮汁,入椒目一升,更煎十沸,潰腳三四度愈。
腫從腳起:豉汁飲之,以滓敷之。 【 《肘後方》】
丈夫腳冷不隨,不能行者:用醇酒三斗,水三斗,同入甕中,灰火溫之,漬腳至膝,常著灰火,勿令冷,三日止。 【 《千金方》】
鶴膝風病:酒醅糟四兩,肥皂一個去子,芒硝一兩,五味子一兩,砂糖一兩,薑汁半甌,研勻,日日塗之。加入燒酒,尤妙也。
腰腳無力:韭子一升,揀淨蒸兩炊久,暴乾,簸去黑皮,炒黃搗粉,安息香二大兩,水煮一二百沸,慢火炒,赤色,和搗為丸,梧子大。如乾,入少蜜,每日空腹酒下三十丸,以飯三五匙壓之,大佳。 【 《海上方》】
水病足腫:葱莖葉煮湯漬之,日三五次,妙。 【 《獨行方》】
腳肚轉筋:大蒜擦足心,令熱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 【 《攝生方》】
腳氣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濇少:馬齒草和少粳米醬汁,煮食之。 【 《食醫心鏡》】
足趾甲疽腫爛者:屋上馬齒莧、崑崙青、木香、印城鹽等分和勻,燒存性,入光明朱砂少許,敷之。 【 《外臺秘要》】
夏月趾腫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懸簷下,夏日煎湯洗之。
風毒膝掌骨節痛:用豉三五升,九蒸九暴,以酒一斗,浸經宿,空心隨性溫飲。 【 《食醫心鏡》】
足趾肉刺:先以湯浸,刮去一層,用黑木耳貼之,自消爛不痛。 【 《近效方》】
腳氣腫痛:桃花一升,陰乾為末,每溫酒細呷之,一宿即消。 【 《外臺秘要》】
腳氣腫急:用木瓜切片囊盛踏之,或煎湯飲之。
腳筋攣痛:用木瓜數枚,以酒水各半,煮爛搗膏,乘熱貼於痛處,以帛裹之,冷即換,日三五度。
腳肚生瘡,初起如栗,搔之漸開,黃水浸淫,癢痛潰爛,遂致遶脛而成痼疾,用酸榴皮煎湯,冷定,日日掃之,取愈乃止。 【 《醫學正宗》】
腳氣衝心,或心下結硬,腹中虛冷:陳皮一斤,和杏仁五兩,去皮尖熬,少加蜜搗,和丸如梧子大,每日食前米飲下三十丸。 【 《食療本草》】
嵌甲作痛,不能行走者:濃煎陳皮湯,浸良久,甲肉自離,輕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 【 《醫林集要》】
嵌甲疼爛:胡桃仁皮燒灰貼之。
腳氣壅痛:以沙牛屎一盞,磨檳榔一枚,空心煖服。 【 梅師《腳氣論》】
腳氣衝心,悶亂不識人:用白檳榔十二分為末,分二服,空心煖小便五合調下,日二服。或入薑汁溫酒同服。
腳氣脹滿,非冷非熱,或老人弱人病此,用檳榔仁為末,以檳榔殼煎汁,或茶飲、或紫蘇湯、或豉汁,調服二錢,甚效。 【 《外臺秘要》】
腳氣衝心:吳茱萸、生薑搗汁服,甚良。 【 孟詵方】
轉筋入腹:茱萸炒二兩,酒二盞,煎一盞,分二服,得下即安。 【 《聖濟錄》】
水氣腳氣:桑條二兩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亦無禁忌。 【 《聖濟總錄》】
疏導腳氣:枳殼炒二兩四錢,甘草六錢為末,用木瓜湯服二錢。 【 《直指方》】
手指掣痛:醬清和蜜,溫熱浸之,愈乃止。 【 《千金方》】
腳氣掣痛,鄉村無藥,初發時即取土烏藥,不犯鐵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許,尤佳。痛入腹者,以烏藥同鷄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取鷄子切片蘸食,以湯送下,甚效。 【 《永類鈐方》】
甲疽弩肉膿血,疼痛不愈:用乳香為末,膽礬燒研等分敷之,內消即愈。
腳氣攻注:用生大田螺搗爛,敷兩股上,便覺冷起至足而安。又可敷丹田,利小便。董守約曾用有效。 【 《稗史》】
下注腳瘡:鹿角燒存性,入輕粉同研,油調塗之。 【 《集要》】
嵌甲疼痛:血竭末敷之。 【 《醫林集要》】
療腳氣風痺,五緩筋急:用熊肉半斤,於豉汁中,和薑、椒、葱白鹽醬作腌臘,空腹食之。 【 《食醫心鏡》】
赤小豆和鯉魚煮食,甚治腳氣。 【 孟詵】
風毒腳氣:猪肝作生膾食之,取利。
老人腳氣嘔逆者:用猪腎一對,以酢蒜五味治食之,日作一服。或以葱白、粳米,同煮粥食之。 【 《奉親養老方》】
腳氣煩懣:用烏雄鷄一隻,治如猪腎法,入粳米,作羹食。 【 《養老書》】
腳肚轉筋:蜈蚣燒研存性,猪脂和敷。 【 《肘後方》】
腳脛爛瘡,臭穢不可近:用蜒蚰十條,瓦焙研末,油調敷之,立效。 【 《救急方》】
熱毒攻手足,赤腫臖熱,疼痛欲脫:煮馬屎與羊屎汁漬之,日三度。 【 《千金方》】
又方:濃煎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稻穰灰汁漬之。
又方:猪膏和羊屎塗之,亦佳。
又方:取常思草絞取汁以漬之,一名蒼耳。
一切腳氣奇方:用穿山甲前兩足者,燒存性,研細,入麝香當門子少許,多少隨人斟酌。要服此藥,須去他事,至晚不可進飲食,候至夜深腹空時調服,坐臥隨意,及鷄鳴又一服,痛立止,過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極妙如神。
老人腳氣:猪肚一枚,洗淨細切,以水洗布絞乾,和蒜、椒、醬、酢五味,常食。亦治熱勞。 【 《養老方》】
一少年新娶後,得腳軟病,日暮疼甚,醫作腳氣病治不效,路鈐孫琳診之,用杜仲一味,寸斷片折,每以一兩,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腎虛,非腳氣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則效矣。
腳肚風瘡如癩:用桐油、人乳等分頻掃之,數次即愈。 【 《集簡方》】
腳氣腫痛:皂角、赤小豆為末,酒酢調貼腫處。 【 《永類方》】
腳氣疼痛:羊角一副,燒過為末,熱酒調塗,以帛裹之,取汗,永不發也。
腳多汗濕:楊花著鞋及襪內穿之。 【 《摘元方》】
腳氣腫痛:蘇方木、鷺鶿藤等分細剉,入官粉少許,水二斗,煎一斗五升,先熏後洗。 【 《普濟方》】
狐尿刺人足腫痛:用熱蠟著瘡,并烟熏之,令汗出即愈。 【 《肘後方》,下同】
腳氣痺弱:牛乳五升,硫黃三兩,煎取三升,每服三合。羊乳亦可,或以牛乳五合,煎調硫黃末一兩服,取汗,尤良。
雞眼作痛:剝去皮,以燖鷄湯洗之。 【 《簡便方》】
消除腳氣:每寅日割手足甲,少侵肉,去腳氣。 【 《外臺秘要》】
久近脛瘡:用白膠香為末,以酒瓶上箬葉夾末貼之。 【 《袖珍方》】
腳肚生瘡,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包腳相交,黃水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用百藥煎末,唾調,逐瘡四圍塗之,自外入內,先以貫眾煎湯洗之,日一次。 【 《醫林集要》】
風寒濕痺,四肢攣急,腳腫不可踐地:用紫蘇子二兩,杵碎,以水三升研取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椒、薑、豉食之。 【 《聖惠方》】
火把花,除腳膝痺痛,四肢拘攣,搗汁入膏中,不入湯藥。 【 《別錄》】
鵝掌風:鴿屎白雄鷄屎炒研,煎水日洗。
何首烏,治骨軟風腰膝痛。何首烏一斤,牛膝半斤,黑豆三升,煮取汁,拌蒸三次,共搗成泥,曬乾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酒下五七十丸。 【 《入門》】
腳跟腫痛,不能著地:黃牛屎入鹽炒熱罨之。 【 王永輔《惠濟方》】
寒濕腳氣:牛皮膠一塊,細切,以麵炒成珠,研末,每服一錢,酒下,其痛立止。 【 《萬氏方》】
腳底木硬:牛皮膠、生薑汁化開,調南星末塗上,烘物熨之。
尸腳坼裂:烊膠著布上,烘貼之。 【 《千金方》】
腳指鷄眼:先挑破,取黑白蝨各一枚,置於上縛之,數日自愈也。 【 《便民圖纂》】
虎骨酒:治腰腳疼痛攣急,不得屈伸,及腿膝冷麻。用虎骨一具,及脛骨二莖,酥炙黃搥碎,無灰酒三斗,密封七日,空心晚食,酒隨意飲。 【 《本事方》】
治腰腳蒸法:取黃荊葉,不限多少,蒸熟,熱置於甕中,其下著火溫之,以病人置於葉中,須臾汗出葉中,旋旋喫飯,稍倦即止,以棉衣蓋避風,仍進葱豉酒,以瘥為度。
嶺南腳氣,從足至膝脛,腫滿連骨疼者:用蓖蔴子葉切蒸,薄裹,二三易,即消。 【 《千金方》】
腳氣連腿腫滿,久不瘥:用黑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搗為散,生薑汁調如膏,塗敷腫上,藥乾,再塗之,候腫消為度。 【 《易簡方》】
理腳腫滿,轉上入腹,殺人。赤小豆一升,水五升,煮令極熟,去豆適寒溫浸腳,冷重煖之。
治腳氣衝心,煩悶,亂不識人:大豆一升,水三升,濃煎取汁,頓服半升。如未定,可更服。
寒濕腳氣,痛不可忍:用團魚二個,水二斗,煮一斗,去魚取汁,加蒼耳、蒼朮、尋風藤各半斤,煎至七升,去滓,以盆盛熏蒸,待溫浸洗,神效。 【 《乾坤生意》】
甲疽潰痛,弩肉裹趾甲,膿血不瘥者:用牡蠣頭厚處,生研為末,每服二錢,紅花煎酒調下,日三服,仍用敷之取效。 【 《勝金方》】
腳指濕爛:蚌蛤粉乾搽之。 【 《壽域》】
行路足腫,被石墊傷者:以草鞋浸尿岡?瓦內半日,以甎一塊燒紅,置鞋於上,將足踏之,令熱氣入皮裏,即消。 【 《救急方》】
腰膝痛腳氣:羊肉一腳,草果五枚,粳米二升,回回豆即胡豆半升,木瓜三斤,取汁,入砂糖四兩,鹽少許,煮肉食之,名木瓜湯。 【 《正要》】
石斛治腳膝疼冷弱,煎服丸服并佳。 【 《本草》】
腳弱病:用杉木為桶,濯足,排樟腦兩股間,以腳綳繫定月餘,即效。 【 《續博物志》】
轉筋攣急:松節一兩,剉如米大,乳香一錢,銀石器慢火炒焦,存一二分性,出火毒研末,每服一二錢,熱木瓜酒調下,一應筋病皆治之。 【 孫用和《秘寶方》】
尸腳坼裂,無冬夏者:取鷄屎煮湯,漬半日,取瘥乃止。 【 《千金方》】
天蓼,除腳氣,煮濃汁漬之。 【 蘇頌】
薏苡仁去乾濕腳氣,大驗。和(木郁)李仁作粥,常服,良。 【 《本草》】
三白草根,療腳氣風毒脛腫。搗酒服,亦甚有驗。 【 時珍】
足躄筋急:桂末白酒和塗之,一日一上。 【 皇甫謐《甲乙經》】
腳上臭瘡:熟鷄子黃一個,黃蠟一錢,煎油塗之。
鹿蹄肉,治腳膝痠痛,不得踐地。取蹄四隻,治如食法,著五味熟食之。 【 《本草》】
足跟凍瘡潰破:用椒、葱湯洗,刮去腐肉,用三稜針出血,將馬屁勃入生牛骨髓調和敷之,效。 【 《綱目》,下同】
手足凍瘡:用茄根燒灰,洗了,用雀兒腦髓塗之。
又方:臘月牡鼠死者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爛,絞出滓,再煎成膏,塗凍瘡及坼破瘡。
手足凍瘡:用煎熟桐油調密陀僧敷之。
又方:用五倍子煎湯洗。
纏腳生瘡:用荊芥燒灰,葱汁調敷,先以甘草湯洗之。 【 《摘元方》】
腳氣:蠡魚及鰻鱺魚作膾。常食鯽魚膾,亦佳。 【 《本草》,下同】
腳氣上衝:取田螺煮食之。蜆肉亦佳。
腳弱無力:取生栗以袋盛,風乾,每日空心食十餘枚。手足煩痛,地膚苗葉煎水,日服 【 時珍】
手足凍瘡痛者:橄欖核燒存性為末,用香油調塗患處,其痛隨愈。 【 《綱目》,下同】
手足皴裂,春夏不愈者:用生薑汁、紅糟、白鹽、猪膏,臘月者佳。共研爛炒熱,擦入皴內,一時雖痛,少頃便皮軟皴合,再用即安。
手足寒皴裂:台椒三四合,煮浸半食頃,須臾再浸,又敷以羊猪髓腦,甚妙。 【 《梅師方》】
腳跟皴裂:用頭髮一大握,桐油一碗,於瓦器內熬,候油沸,頭髮熔爛,出火攤冷,以瓦器收貯,不令灰入,百沸湯泡洗皴裂令軟,敷其上即安。一方加水粉。 【 《綱目》】
割甲侵肉久不瘥:硇砂、礬石為末裹之,以瘥為度。 【 《外臺秘要》】
婦人指甲內生瘡,惡肉突出,日久不愈,名臭田螺。用皂礬日曬夜露,每以一兩煎湯浸洗。仍以皂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硫黃、乳香、沒藥各一錢,研勻擦之。 【 《醫方摘要》】
代指腫痛:甘草煎湯漬之。 【 《千金方》】
四肢腫滿:白朮三兩,(口父)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大棗三枚,煎九分,溫服,日三四服,不拘時候。 【 《本事方》】
痿躄腳弱:五加皮釀酒服,或水煎如茶,飲之。 【 《本草》】
手足皴裂:白芨末水調塞之,勿犯水。 【 《濟急方》】
犬肝、猪肝,并主腳氣上衝。作膾,以薑酢食之,當微泄。若先泄,即勿服。 【 《本草》】
治腰絡不隨,兩腳攣腫:蜀椒四升,以水四斗,煮取二斗半,甕盛,下著火煖之,懸板為橋,去湯二寸許,以腳踏板,拄腳坐,以綿絮密塞,勿令泄氣。若疲即出,入被以粉摩之,一食久,更入甕,常令甕下火不絕,勿使湯洗,如此消息,不過七日得伸展,并腫亦消。 【 《千金方》】
治臁瘡久不愈者:用川烏頭、黃蘗各等分為末,用唾津調塗紙上,貼之,大有效矣。 【 《儒門事親》】
臁瘡:方用砂糖水煎冬青葉三五沸,撈起石壓平,將葉貼瘡上,換,日二次。 【 《丹溪心法》,下同】
又方:以頭垢燒灰,和棗肉搗作膏,先以葱、椒葉煎湯洗淨,用輕粉摻上,卻以前膏雨傘紙攤貼之。
又方:地骨皮一兩,白蠟、甘草節各半兩,以香油入地骨皮、甘草節,文武火熬熟,去滓,入黃丹一兩半,緊火熬黑,下蠟攪勻提起,白紙攤貼之。次用冬青葉酢煎過,以藥貼之。
腳膝痛,痿弱不可屈伸:用牛膝煎服、丸服、或浸酒服,并佳。腰腿之疾必用藥也。 【 《本草》,下同】
腳氣腫痛成瘡:水蓼,水煮汁,漬捋之。
治腳汗:白礬、乾葛等分,二味為末,每半兩,水三碗,煎十數沸,洗,逐日一次,纏三五日,自然無汗。 【 《本事方》】
鵝掌風癬:用猪前蹄爪,破開,入菊花、蒼耳末,以綫縛定,炊爛食之。次日,用白蘚皮、皂角、雄黃各五分,鉛製水銀三分為末,臨夜用鵝脂、薑汁調擦。次日以絹擦去,然後量體服去風之藥。此癬乃楊梅瘡類。如多年不愈者,先用磁鋒磨刮,次以蓖蔴子一兩,枯礬二錢為末,桐油調擦,火烘極熱;再以棗肉三兩,水銀五錢,枯礬三錢,搗爛如泥,每日擦手十餘下;次以肥皂、酒糟洗淨,十次神效。更灸勞宮或內關一穴,斷根。 【 《入門》】
腳氣赤腫,行步腳痛:貓兒眼睛草、鷺鶿藤、蜂窩等分,各用一兩,水五碗,煎三碗,熏洗之。 【 《易簡方》】
嵌甲:用細茶嚼爛敷之。因暑,手抓兩腳爛瘡,亦宜。能解熱燥故也。 【 《入門》】
指縫搔癢成瘡,血出不止:用多年糞桶箍篾燒灰,敷之。
腳上及指縫中沙瘡:用燕窠泥略炒,黃蘗,二味為末,香油調敷。痛者加乳香。
手足煩者:小便三升,盆中溫浸手足。 【 《千金方》】
治腳氣冷痺椒囊法:用川椒三斤,實於疏布袋中,置火踏上,跣足踏椒囊。蓋椒性熱,加以火氣,則寒濕腳氣自然避去。或碎檳榔、熟艾各三分之一,尤效。
代指腫痛:麻沸湯浸之即安。 【 《千金方》】
又方:猪膏和白堊土敷之。 【 《肘後方》】
腳底多汗:燒人場上土,鋪於鞋底內搓之。 【 《集元方》】
女人紮足脫骨湯:用杏仁一錢,桑白皮四錢,水五碗,新瓶煎三碗,入(石卜)硝五錢,乳香一錢,封口,煎化,置足於上,先熏後洗,三日一作,十餘次後,軟若束綿也。 【 《閨閣事宜》】
風濕腳氣:紫蘇子、高良薑、橘皮等分,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酒下。 【 《藥性論》】
鵝掌風病:蘄艾真者四五兩,水四五碗,煮五六滾,入大口瓶內盛之,用麻布二層縛之,將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熟,如神。 【 《陸氏積德堂方》】
毒攻手足,腫痛欲斷:蒼耳搗汁漬之,并以滓敷之,立效。春用心,冬用子。 【 《千金翼》】
腰膝疼痛,或頑麻無力:菟絲子洗、牛膝各一兩,同入銀器內,酒浸一寸五分,暴為末,將原酒煮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二三十丸。 【 《經驗方》】
游風手腳軟痺:用人肝藤生研,服之塗之。 【 藏器,下同】
丁公藤,強腰膝,除痺,煮汁服,冬月浸酒服。
清風藤,治風濕流注,歷節鶴膝,麻痺搔癢,損傷瘡腫,入酒藥中用。 【 時珍,下同】
腳氣腫:以落鴈木、枌木皮同煮汁,洗之,立效。
腹內冷,腰膝痛弱,小便白數,陽道乏:用牛領藤煮汁,或浸酒服。 【 藏器】
腰腳風冷:石花浸酒飲之。 【 《聖惠方》】
腰腳疼痛:新胡麻一升,熬香杵末,日服一小升,服至一斗,永瘥。溫酒蜜湯薑汁皆可下。 【 《千金方》】
手腳痠痛微腫:用芝麻熬研五升,酒一升,浸一宿,隨意飲。 【 《外臺秘要》】
手肢腫作痛:生胡麻搗塗之。 【 《千金方》】
臂脛疼痛;歷節風:虎脛骨一具,炙黃搥碎,同麴米如常釀酒飲,亦可浸酒。 【 《本草》】
腳氣腫痛:木鼈子仁每個做兩邊麩炒過,切碎再炒,去油盡為度。每兩入厚桂半兩為末,熱酒調服二錢,令醉得汗愈。夢秘授方也。 【 《永類方》】
氣滯風壅,手背腳膝痛:用大麥酢糟炒熱,布裹熨之,三兩換,當愈。 【 孟詵】
手足赤色,隨月生死:以生薤一把,苦酒煮熟,搗爛塗之,愈乃止。 【 《肘後方》】
腰腳痺痛:蕓薹煮食,良。 【 藏器】
腳氣走痛:蘿蔔煎湯洗之,仍以蘿蔔曬乾為末,鋪襪內。 【 《聖濟總錄》】
風熱腳氣:苦竹筍蒸煮食之。 【 《食醫心鏡》】
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茄子五十斤,切洗,以水五斗,煮取濃汁,濾去滓,更入小鐺中,煮至一升以來,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麝香、朱砂末,同丸如梧子大,每日用秫米酒送下三十丸,近暮再服,三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驗。 【 《圖經本草》】
手足凍裂:附子去皮為末,以水調麵塗之,良。 【 《談埜翁試驗方》】
手足凍瘡:老絲瓜燒存性,和臘猪脂塗之。 【 《海上方》】
病腳氣者,宜食紫菜。 【 時珍,下同】
大指忽然腫痛:梅核仁搗爛和酢浸之。
鷓鴣脂膏,塗手皴瘃,令不龜裂。 【 蘇頌】
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爛,夜夜塗之。
手足心腫,乃風也,椒、鹽末等分酢和敷之,良。 【 《肘後方》】
腳弱痺痛:松節煮取汁,釀酒,取清飲之,良。 【 《本草》】
腰腿疼痛:甜瓜子三兩,酒浸十日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酒下,日三。 【 《壽域神方》】
腰腳肢腿痛:葡萄煎湯淋洗之,良。 【 時珍,下同】
凍腳裂坼:蒸熟藕,搗爛塗之。
轉筋及足腫:楠木煎湯洗之,枝葉同功。 【 《大明》】
水腫自足起:削楠木、桐木煮汁,漬足,并飲少許,日日為之。 【 《肘後方》】
獨足鳥窩表,作履?尸彳曳?,治腳氣。 【 時珍】
風毒腳氣:用杜仲嫩葉作蔬,亦可煎湯。 【 蘇頌】
手足浮腫:桐葉煮汁漬之,并飲少許,或加小豆尤妙。 【 《聖惠方》】
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個,洗淨,以少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棗仁湯,下三十丸。 【 《千金方》】
腳氣濕瘡極癢,有蟲;烏桕根為末敷之,少時有涎出,良。 【 《摘元方》】
手背皴裂:大楓子搗泥塗之。 【 《壽域方》】
陷甲入肉,痛苦:用蛇皮一具燒灰,雄黃一彈丸同研,先以溫湯洗瘡,針破貼之。 【 《初虞世方》】
鶴膝風攣:紫荊皮三錢,老酒煎服,日三次。 【 《直指方》】
放杖木,治一切風血,理腰腳,浸酒服之。 【 藏器】
手足皴裂:牛鼻繩、五倍子為末填入,薄紙貼之。 【 《救急方》】
腳指間肉刺瘡:以黑蝨搗敷之,根亦出也。
人指甲軟薄者:用白殭蠶燒煙熏之,則厚。 【 時珍】
女人趾瘡,甲內惡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條焙乾敷之,外以南星末酢和,敷四圍。 【 《醫方摘要》】
代指疼痛:蚯蚓杵敷之。 【 《聖惠方》】
腿腳不隨:虎腰脊骨一具,前兩腳全骨一具,并於石上槌碎,安鐵牀上,文炭火炙,待脂出則投無灰濃酒中,密封,春夏七日,秋冬三七日,任性日飲三度。患十年以上者不過三劑,七年已下者,一劑必瘥。 【 《海上方》】
麋皮作靴襪,除腳氣。 【 孟詵】
麂皮作靴襪,除濕氣腳痺。 【 時珍】
腰腳錐痛支腿者:猫兒屎燒灰,唾津調塗之。 【 《永類鈐方》】
手足皴裂:用兔腦髓生塗之。 【 《聖惠方》】
腳氣生瘡腫痛:用漏蘆、白蘞、槐白皮、五加皮、甘草各七錢半,蒺藜子二兩,煎湯,於無風處淋洗。
手足皴裂:以酒酻猪(月臣)洗,并敷之。 【 《肘後方》】
凍指欲墮:馬糞煮水,漬半日即愈。 【 《千金方》】
治風軟腳:以丹參酒浸服之,可逐奔馬。 【 《奇效良方》】
又方:用龜殼炙之為末,酒調服之。
治風濕寒痺,麻木不仁,粥法:用川烏生為末,用香熟白米作粥半碗,藥末四錢,同米熬熟,稀薄不要稠,下薑汁一茶匙腳許,蜜三大匙,攪勻,空心啜之,溫為佳。如是中濕,更入薏苡仁末二錢,增米作一中碗。服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隨,痛不能舉者。有此證者,須預服防之。左氏曰:風淫末疾,謂四肢為四末也。脾主四肢,風邪客於肝則淫脾,脾為肝剋,故疾在末,穀氣引風濕之藥徑入脾經,故四肢得安。此湯劑極有力,予嘗制此方以授人,服者皆驗。
臁瘡不乾:用白堊土煅研末,生油調擦。 【 《集元方》】
足臁爛瘡:用韭地蚯蚓泥乾研,入輕粉,清油調敷。
臁瘡久爛:用竈內黃土年久者,研細,入黃蘗、黃丹、赤石脂、輕粉末等分,清油調入絹中貼之,勿動,數日愈。縱癢忍之,良。 【 《濟急方》】
臁瘡頑癬:銅綠七分,研,黃蠟一兩,化熬,以厚紙拖過表裏,別以紙隔貼之,出水,妙。 【 《筆峰雜興》】
血風臁瘡:用官粉四兩,水調入碗內,以蘄州艾葉燒煙熏乾,入乳香少許,同研,香油調,作隔紙膏,反復貼之。 【 《集驗方》】
又方:用官粉炒過,桐油調,隔紙貼之。 【 《簡便方》】
血風臁瘡:黃丹一兩,黃蠟一兩,香油五錢,熬膏,先以薑椒湯洗貼之。 【 《積德堂方》】
遠近臁瘡:黃丹飛炒,黃蘗酒浸七日,焙,各一兩,輕粉半兩,細研。以苦茶洗淨,輕粉填滿,次用黃丹護之,外以蘗末攤膏貼之,勿揭動,一七見效。 【 《集效方》】
血風臁瘡: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內磨化,油紙攤膏,反復貼之。 【 《集效方》】
臁瘡不合:以韲汁溫洗拭乾,用葱汁調輕粉敷之。
胻疽青爛,生於腨脛間,惡水淋漓,經年瘡冷,敗為深疽,青黑,好肉虛腫,百藥不瘥,或瘥而復發,先以藥蝕去惡肉,後用豭猪屎散甚效。以猪屎燒研為末,納瘡孔令滿,白汁出,吮去更敷,有惡肉再蝕去乃敷,以平為期,有驗。 【 《千金方》】
血風臁瘡,生腳股上,乃溫毒成風也。黃蠟一兩熔化,入銀朱一兩,攪攤紙上,刺孔貼之。 【 《簡便方》】
臁瘡日久:雄黃二錢,陳艾五錢,青布捲作大撚,燒煙熏之,熱水流出數次,愈。 【 《筆峰雜興》】
臁瘡潰爛:無名異、虢丹細研,油調塗,濕則乾摻。 【 《濟急方》】
血風臁瘡:船上舊油灰,將泥作釜,火煅過,研末,入輕粉少許,苦茶洗淨,敷之。忌食發物。 【 《經驗方》】
臁瘡經年:鹽中黑泥晒研擦之。 【 《永類方》】
臁瘡潰爛:覆盆葉為末,酸漿水洗,後摻之。
臁瘡不斂:葱鹽湯洗淨,拭乾,以馬屁勃為末,敷之即愈。 【 《仇遠稗方》】
蛀腳臁瘡:乾馬齒莧研末,蜜調敷上一宿,其蟲自出,神效。 【 《海上方》】
臁瘡潰爛:端午日午時,採翻白草洗收,每用一握煎湯,盆盛圍住熏洗極效。
臁脛爛瘡:用柿霜、柿蒂等分燒研,敷之甚效。 【 《筆峰雜興》】
臁瘡不合:血竭末敷之,以乾為度。 【 《濟急仙方》】
臁瘡熱瘡:黃蘗末一兩,輕粉三錢,猪膽汁調擦,或用蜜調亦可。
血風臁瘡:胡粉煅過,研,桐油調,作隔紙膏貼之。
又方:用船上陳桐油石灰煅過,又以人髮拌桐油炙乾為末,仍以桐油調作膏,塗紙上,刺孔貼之。
臁脛爛瘡:用桃柳槐椿楝五枝,同荊芥煎湯洗拭淨,以生黃蠟攤油紙上,隨瘡大小貼十層,以帛拴定,三日一洗,除去一層不用,一月全愈。 【 《醫林集要》】
臁脛生瘡:頭垢,枯礬研勻,猪膽調敷。 【 《壽域》】
臁瘡不斂:牛胞衣一具,燒存性研擦。 【 《海上方》】
臁瘡朽臭:生龜一枚,取殼酢炙黃,更煅存性,出火氣,入輕粉麝香,葱湯洗淨,擦敷之。 【 《急救方》】
濕毒臁瘡:枯竹蛀屑、黃蘗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湯洗淨擦之,日一上。
腳脛生瘡:雄鷄肫內皮洗淨貼之,一日一易,十日愈。 【 《小山奇方》】
裏外臁瘡:羊屎燒存性,研末,入輕粉塗之。 【 《集要》】
臁脛生瘡:用中鯽魚三尾洗淨,穿山甲二錢,以長皂莢一挺,劈開兩片,夾住紮之,煨存性研末,先以井水洗淨膿水,用白竹葉刺孔貼之,候水出盡,以麻油、輕粉調藥傅之,日一次。 【 《直指方》】
臁脛爛瘡:牛蹄甲燒灰,桐油和敷。 【 《海上方》】
臁瘡生蟲:用小鰕三十尾,去頭足殼,同糯米飯研爛,隔紗貼罩上,別以紗罩之,一夜解下,掛看,皆是小赤蟲,即以葱、椒湯洗淨,用舊茶籠內白竹葉,隨大小剪貼,一日二換,待汁出盡,逐日煎苦楝根湯洗之,以好膏貼之。將生肉,勿換膏藥。忌發物。 【 《直指方》】
血風臁瘡:生鰕、黃丹搗和貼之,日一換。 【 《集簡方》】
臁瘡潰爛三四年:馬牙匡骨燒研,先以土窖過小便,洗數次,擦之。 【 《聖惠方》】
治臁瘡極妙:地骨皮一斤,黃蘗二兩,剉為粗末,用香油一斤半,煎濾過藥油六七兩,入淨松香十兩,黃丹二兩,同煎,候黃丹微黑色,卻入輕粉七角,光粉二角,煎法皆如煎膏法,用長條紙拖過,掛乾用。若瘡紫黑,先用三稜針去惡血,以冷水洗淨,隨瘡大小,剪膏藥掩上,用絹帛紮緊,俟一週時再換膏藥。換時須用冷水洗瘡,不過數換,不問新久即愈。須忌日氣、火氣、陽氣。儻換膏藥再看,如有黑腫未盡,可再出血,以紫黑血盡為度。 【 《綱目》,下同】
臁瘡:用糯米泔嗽口過,洗瘡拭淨,卻以地骨皮為細末,蜜調敷瘡上,又以油紙縛之。
臁瘡:用韭汁洗淨,挹乾,剉虎骨敷上。
捷應散:治腳濕氣成瘡癢不可當,爬之流黃水。用羯羊糞曬乾為末,安於瓦上,手把竹柴火燒作灰,又研細,先用葱、椒湯洗之,次用香油調厚敷上,以山茶花葉罨之,帛縛,四五日即可。
腳上爛瘡久不瘥:先以酸漿豆腐水洗二三次,尋懸鉤擔葉,地暴扭葉搗細,入鹽些少盦之。地暴扭葉即覆盆子葉也。 【 丹溪】
足跟瘡久不愈,毒氣攻注:用白朮為細末,先以鹽漿水溫洗,乾貼,二日一換,可以負重涉險。 【 海藏】
血風濕瘡:用千年陳石灰研擦,痛即止,瘡即愈,神效。 【 藺氏方】
傅穿板藥:地燈心、桁胡根酢蒸熏之,併敷上。
又方:滑菜砍爛,敷之。
又方:仙人掌、水楊根二味砍爛,敷之。
又方:赤梗、蜈蚣煎水浸洗之。
治足蜘蛛背:用地燈心砍爛敷之。
又方:金鷄舌砍爛敷之。
又方:臭藤、天布瓜根,砍爛酒炒敷之。
又方:紫鼈蘇擂酒服,以滓敷患處。
腳面惡瘡,如桐油浸淫延漫,及治一切惡瘡,不問乾濕癢痛,日近年深,百藥不瘥者:用羊屎二三十粒,置瓦上四畔,炭火燒煙,住火箸鉗於地上,以盞覆存性,羅成白灰,研細,以紗片篩去沙,麻油調,癢入輕粉痛入麝香少許,效。名百草膏。
臁瘡:先以葱白漿水熬湯,洗淨瘡口,拭乾,徐以輕粉末摻上瘡口,卻用五靈脂、黃蘗各等分,研細末,涼水調敷瘡上,紙蓋定,三五次即平復。
手指腫毒,叉指惡瘡,消毒止痛:鏡面草搗爛敷之。 【 《壽域神方》】
天蛇頭,指痛臭甚者:用黑豆生研末,入蠶繭內,以指籠之。 【 《濟急方》】
代指毒痛:取痿黃葱葉煮汁,熱漬之。 【 《千金方》】
手足凍瘡:山藥一截,磨泥敷之。 【 《儒門事親》】
指頭腫毒痛甚者:烏梅肉和魚鮓搗封之,妙。 【 《李樓奇方》】
櫧子嫩葉貼臁瘡,一日三換,良。
足上風瘡作癢甚者:皂角炙熱,烙之。 【 潘氏方】
穿掌腫毒:新桑葉研爛盦之,即愈。 【 《通元論》】
代指作痛:崔氏云,乃五臟熱注而然,刺熱湯中七度,刺冷水中一度,即以羊膽塗之,立愈,甚效。 【 《外臺秘要》】
天蛇頭:用蒲公英草,清明時節,如虀菜狀,中開一朵花如菊花者,取曬乾,與蒼耳草二味等分為末,以好酢濃煎浸洗,即愈。 【 丹溪】
蟹叉:用碌碡草葉砍爛酒炒敷之;又以梗煎水,浸洗。
天蛇頭:用蒲公英搗細,水和調,去滓服之。又搗滓盦患處,屢效。
天蛇頭:用野落蘇即金絲草,金銀花藤、五葉紫葛、天蕎麥共等分,切細,用好米酢濃煎,先熏後洗。
又方:用人糞雜黃泥搗之,裹在患處,即愈。
手指腫痛,名為代指:以烏梅入酢,研,浸患處,立瘥。
病蟹叉:用山馬梢根皮,砍爛糟炒敷之。
手指腫:用酸漿水,入少鹽,熱浸之,冷即愈。 【 《千金方》】
婦人足瘡經年不愈,名裙風瘡。用男子頭垢,桐油調,作隔紙膏貼之。 【 《簡便方》】
穿掌穿板潰爛者:用舊飯筲燒存性為末,桕油掃患處,濕以末摻之,或用生肌散,亦大效。飯筲要用農家者,取其日日貯飯藏氣者效。
手足甲疽:熏黃蛇皮等分為末,以泔洗淨,割去甲,入肉處敷之,一頃痛定,神效。 【 《近效方》】
臁瘡:用棘葉搗傅之,亦可曬研,麻油調敷。 【 時珍】
臁瘡潰爛:《海上方》詩云:左腳草鞋將捧挑,水中洗淨火中燒。細研為末,加輕粉,洗以鹽湯,敷即消。
穿掌穿板方:仙人掌根磨米酢,暖塗敷。又用藜蘆子煎酢熏。又用零香子煎水浸洗。
手足皴裂: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納縫中,即安也。 【 《醫方大成》】
臁脛浸淫:用黃(魚乚)魚破開,入蓖麻子二十粒,紮定,安廁坑中,冬三日,春秋一日,夏半日,取出洗淨,黃泥固濟,煅存性,研,香油調敷。
人指咬爛,久欲脫者:鼈甲燒灰敷之。 【 《摘元方》】
兩腳癬瘡:白犬血塗之立瘥。 【 《奇效》】
足趾肉刺,刺破:以新酒酢和羊腦塗之一合愈。 【 《古今驗錄》】
草靈散:治病蟹叉。用薢叉草,又名薢叉穢。右砍爛,酒炒敷之。
又方:落鴉鎗根,搗爛糟炒敷之。
治惡指;俗名天蛇頭:蜈蚣一條,火上燒,以煙熏病指一二次即安。
治蛇頭子,及一切蝮蛇瘴:金腦香葉,擂,酒服,以滓敷之。
又方:蛇頭抓草,又名赤田藚,又名一麻二麻,有一個根即一麻,有兩個根即二麻。砍爛酒炒敷之。
又方:溪女樹葉、過路蜈蚣,砍爛糟炒敷之。如痛不止,用雄黃末燒煙熏之。不拘已成未成,即刻取效。或加蜈蚣等分,亦妙。
又方:紫金鍾、倒金鍾、野芋子、香附子,砍爛糟炒敷之。
又方:井邊羊莧子,砍爛糟炒敷之。
又方:山布瓜根磨酢刷,以赤梗蜈蚣、過路蜈蚣、穿山蜈蚣、飛天蜈蚣,煎水熏洗亦效。
又方:獨龍鬚根,即大葉白槲根,砍爛糟炒敷之。
又方:地蜈蚣、葉、溪女樹葉,砍爛冷敷之。
又方:飛天蜈蚣葉,砍爛冷敷之。
又方:金腦香葉,又名社茶,砍爛冷敷之。
又方:雞卵一枚,開竅傾出少許,以指時時浸之。
又方:軟骨草、赤麻賣、金盞草、耳環尻,砍爛,鹽酒炒敷之。
又方:山蓼葉、田麻藚、地萹蓄、田螺,砍爛,鹽酒炒敷之。
又方:山布瓜根、金腦香葉,搗爛,酒炒敷之。
又方:紫金鍾、六月雪二味,砍爛槽炒敷之。
金鷄舌散:治病繭。用金鷄舌磨酒服,或磨半泔半酢煖塗之。
病蟹叉:用宿地薤白根葉,砍爛酒炒敷之。
又方:(木朕)子葉砍爛槽炒敷之。又以小葉,淨瓶子煎水,熏洗,亦效。
風疽:以青竹筒一枚,徑一寸半,長三尺,當中著大豆一升,以糠、馬屎二物,燒為灰。當竹筒中燒之,以器承兩頭,取汁。先以泔清和鹽熱洗瘡了,即塗豆汁,不過三度,極效。
又方:嚼胡麻敷,以綿裹之,日一易,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