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九十七
四肢門
針灸
《素問》曰:肝熱病者,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熱病,先胷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熱病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
《靈樞經》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去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胷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痺卒瘖。實則狂顛,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暴攣癎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
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以下應冬至,其日壬子。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漬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金匱要略》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分,此太陽經傷也。
《甲乙經》曰:寒熱懈懶,淫濼脛痠,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至陽主之。
胷中膨膨然,甚則交兩手而瞀,暴痺喘逆,刺經渠及天府,此謂之大俞。
寒熱欬,嘔沫,掌中熱;虛則肩臂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口沫出;實則肩背熱痛,汗出,四肢暴腫,身溫搖,時寒熱;飢則煩,飽則善,面色變,口噤不開,惡風泣出,列缺主之。
心痛如懸,陰厥腳腨後廉急不可前卻,血癰腸澼,便膿血,足跗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足痿不收履,溺青赤白黃黑。青取井,赤取榮,黃取輸,白取經,黑取合。
寒熱痠痛,四肢不舉,腋下腫,馬刀瘻,喉痺,髀膝,頸骨搖,痠痺不仁,陽輔主之。
寒熱善唏,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京骨主之。
寒熱篡後出,瘈瘲,腳腨痠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跗痛,足筋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
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痠重,合陽主之。
胷脅榰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廊主之。
胷滿馬刀,臂不得舉,淵腋主之。
善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面盡熱,渴,行間主之。
膽眩寒厥,手臂痛,善驚妄言,面赤泣出,腋門主之。
腰脊痛,強引背少腹,俛仰難,不得仰息,腳痿重,尻不舉,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膀胱俞主之。
腰痛怏怏,不可以俛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先取缺盆,後取尾骶與八髎。
腰痛不可舉,足跟中踝後痛,腳痿,僕參主之。
氣癃(疒頹)疝,陰急,股樞腨內廉痛,交信主之。
胷滿膨膨然,實則癃閉,腋下腫,虛則遺溺,腳急兢兢然,筋急痛,不得大小便,腰痛引腹,不得俛仰,委陽主之。
熱病先手臂瘈瘲,脣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轉珠,兩乳下二寸堅,脅滿悸,列缺主之。
振寒瘈瘲,手不伸,欬嗽唾濁,氣膈善嘔,鼓頷不得汗,煩滿,因為瘲衄,尺澤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
振寒,小指不用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痺舌卷,小指之間熱,口中熱,煩心心痛,臂內廉及脅痛,聾欬瘈瘲,口乾,頭痛不可顧,少澤主之。
振寒,寒熱,肩臑臂痛,頭不可顧,煩滿身熱,惡寒,目赤痛,眦爛生瞖膜,暴痛,鼽衄,發聾,臂重痛,肘攣,痂疥,胷中引臑,泣出而驚,頸項強,身寒頭不可以顧,後谿主之。
振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項痛狂易,虛則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
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胷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隱白主之。
熱痛煩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後取太谿、大指間動脈,皆先補之。
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
手足清,煩熱,汗不出,手肢轉筋,頭痛如錐刺之狀,熱不可以動,動益煩心,喉痺,舌卷乾,臂內廉不可及頭,耳聾鳴,竅陰皆主之。
膝外廉痛,熱病汗不出,目外眦赤痛,頭眩,兩頷痛,寒逆泣出,耳鳴聾,多汗,目癢,胷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俠谿主之。
目視不明,振寒,目瞖,瞳子不見,腰兩脅痛,腳痠轉筋,丘墟主之。
頭重鼻衄及瘈瘲,汗不出,煩心,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瞖,鼻及小便皆不利,至陰主之。
鼽衄腰脊,腳腨痠重,戰慄不能久立,腨如裂,腳跟急痛,足攣引少腹痛,喉咽痛,大便難,(月真)脹,承山主之。
四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厥熱脛痛,內庭主之。痙驚互引,腳如結,腨如裂,束骨主之。
痙脊項強,眩運,腳如結腨如裂,崑崙主之。
風痺注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肢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怒,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
足痺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闔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針發而間之。針大如氂,刺膝無疑。
足不仁,刺風府。
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舉,腰俞主之。
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痺不能行,三陰交主之。
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痺不仁,陽關主之。
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而留之,以月生死為痏數,立已。長針亦可。
偏枯,四肢不用,善驚,大巨主之。
手臂不得上頭,尺澤主之。
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
足不收,痛不可以行,天泉主之。
足下緩失履,衝陽主之。
手及腎攣,神門主之。
痱痿臂腕不用,脣吻不收,合谷主之。
肘痛不能自帶衣起,頭眩頷痛,面黑,風肩背痛不可顧,關衝主之。
嗌外腫,肘臂痛,五指瘈,不可屈伸,頭眩,頷額顱痛,中渚主之。
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風頭痛涕出,肩臂頸痛,項急煩滿,驚,五指掣不可屈伸,戰怵,腕骨主之。
風眩驚,手腕痛,泄風,汗出至腰,陽谷主之。
風逆暴,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飢則煩心,飽則眩,大都主之。
風逆四肢腫,復溜主之。
痿厥風頭重頞痛,樞股腨外廉骨痛,瘈瘲痺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舉,趺陽主之。
腰痛,頸項痛,歷節,汗出而步履寒復不仁,腨中痛,飛陽主之。
肩中熱,指臂痛,肩髃主之。
肩重不舉,臂痛,肩髎主之。
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
肘痛,尺澤主之。
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曲池主之。
肩肘節痠重,臂痛不可屈伸,肘髎主之。
肘中濯濯,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外關主之。
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熱,頸項肩背痛,臂痿痺不仁,天井主之。
肘臂腕中痛,頸腫不可以顧,頭項急,痛眩淫濼,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
肩痛不可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陽谷主之。
臂不可舉,頭項痛,咽腫不可嚥,前谷主之。
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養老主之。
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女子手腳拘攣,腹滿疝,月水不通,乳餘疾,絕子陰癢,陰交主之。
婦人陰挺出,四肢淫濼,身悶,照海主之。
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膝關主之。
痺脛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虛下廉主之。
脛痛,足緩失履,濕痺,足下熱,不能久立,條口主之。
脛苦痺,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膝寒痺不仁,不可屈伸,髀關主之。
髀痺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陽陵泉主之。
寒從足小指起,脈痺上下帶,胷脅痛無常處,至陰主之。
足大指搏傷,下車挃地,通背,指端傷為筋痺,解谿主之。
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中衝主之。
熱病刺然谷。足先寒,上至膝,乃出針。
厥,四逆,喘氣滿風,身汗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臨泣主之。
身懈寒,少氣,熱甚,惡人,心惕惕然,取飛揚及絕骨、跗下臨泣,立已。淫濼脛痠,熱病汗不出,皆主之。
寒濯濯,舌煩,手臂不仁,唾沫脣乾,引飲,手腕攣,指肢痛,肺脹上氣,耳中生風,欬喘逆痺,臂痛嘔吐,飲食不下膨膨然,少商主之。
《千金方》曰:掖門主手臂病。巨闕主手清。肩貞主手麻木不舉。陰交主手腳拘攣。少商主手不仁。列缺主手臂身熱。大陵主手攣不伸,又云主手掣小偏。內關主手中風熱。間使主手痛。曲澤主手背逆氣。中衝、勞宮、少衝、大泉、經渠、列缺,主手掌熱,肘中痛。前腋主臂裏攣急,手不上舉。尺澤主掣痛,手不可伸。神門、少海主手臂攣。養老主手不得上下。內庭主四厥手足悶。腕骨、中渚主五指掣不可屈伸。曲池主手不可舉重,腕急肘中痛,難屈伸;又云主手不舉。陽谿主臂腕外側痛不舉。心俞、肝俞主筋急,手相引。尺澤、關衝、外關、竅陰,主臂不及頭。前谷、後谿、陽谿,主臂重痛肘孿。臑會、支溝、曲池、腕骨、肘髎,主肘節痺,臂痠重,腋急痛,肘難屈伸。中(月呂)俞、譩譆主腋攣。腕骨、前谷、曲池、陽谷,主臂腕急,腕外側痛,脫如拔。天井、外關、曲池,主臂痿不伸。大泉、經渠主臂內廉痛。巨骨、前谷主內不舉。肩髎、天宗、陽谷,主臂痛。曲池、關衝、三里、中渚、陽谷、尺澤,主肘痛時寒。關衝主肘疼,不能自穿衣。魚際、靈道主肘攣柱滿。大陵主肘攣腋腫。間使主肘內廉痛。地五會、陽輔、申脈、委陽、天池、臨泣,主腋下腫。天宗主肩重臂痛。肩外腧主肩甲痛而寒至肘。腕骨主肩臂痛。陽關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痺不仁。崑崙主腳如結,踝如裂。陰陵泉主足痺痛。京骨、承山、承筋、商丘,主腳攣。承山、承筋主腳脛痠,腳急跟痛,腳筋急痛兢兢。浮白主足緩不收。天柱、行間主足不任身。行間主厥足中熱。然谷主足不能安,脛痠不能久立。中都主足下熱,脛寒不能久立,濕痺不能行。衝陽、三里、僕參、飛揚、復溜、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僕參主足跟中踝後痛。飛揚主腨中痛。復溜主脛寒不能自溫,又主腳後廉急不可前,足跗痛。京骨、然谷、腎俞,主足痛。太谿、次髎、膀胱腧,主足清不仁。太谿主手足寒至節。地倉、太泉主足痿躃不能行。光明主痿躄,坐不能起。風府、腰俞主足不仁。條口、三里、承山、承筋,主足下熱,不能久立。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樞腳痛。陽輔、陽交、陽陵泉,主髀樞膝骨痺不仁。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主髀樞中痛不可舉。臨泣、三陰交,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申脈、隱白、行間,主脛中寒熱。太衝、涌泉主脛痠。趺陽主腨外廉骨痛。至陰主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痺上下。至陽主脛疼,四肢重,少氣難言。厲兌、條口、三陰交,主脛寒不得臥。內庭、環眺主肢痛不可屈伸。陽間、環跳、承筋,主脛痺不仁。涌泉、然谷,主五趾盡痛,足不踐地。風市主兩膝孿,痛引脅,拘急軃躄,或青或焦,或枯或黧如腐木。太衝主膝內踝前痛。梁丘、曲泉、陽關,主筋攣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犢鼻主膝中痛不仁。犢鼻主膝不仁難跪。中封主少氣,身重濕膝踵,內踝前痛。解谿、條口、丘墟、太白,主膝股腫胻酸轉筋。合陽主膝股重。上廉主風水膝腫。陰市主膝上寒。伏兔主膝中寒。俠谿、陽關主膝外廉痛。髀關主膝寒不仁,痿痺不得屈伸。光明主膝痛脛熱,不能行,手足偏小。膝關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凡犢鼻腫,可灸不可刺,若其上堅,勿攻。攻之即死。章門主四肢懈惰、喜怒。列缺主四肢厥、喜笑。曲泉、趺陽、天池、大巨、支溝、小海、絕骨、前谷,主四肢不舉。照海主四肢淫濼。五里、三陽絡、天井、厲兌、三間,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復溜、豐隆、大都,主風逆四肢腫。
腳氣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膝兩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
凡灸八處:第一風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任人,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趺端坐,以病人手掌橫掩膝上,指下旁與曲膝頭齊,上旁側肉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腫中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壯,可至百壯。第四膝眼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五寸,附脛骨外是;一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度取。灸之百壯。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寸,亦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寸;一云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八絕骨穴。在腳外踝上一寸,一云四寸是。凡此諸穴,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多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者,合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雖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說灸絕骨最要。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及少腹腹腫大,上氣,於是乃須大法灸隨諸俞,及諸關節腹背,盡灸之,并服八風散,往往得瘥者。覺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盡作大灸,但灸胷心腹諸穴,及兩腳諸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此腳弱灸以四指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舊法,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三陰交 此下原本有「足太陰、足太陽」,係衍文,刪。、公孫、復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腧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氣不止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須灸之。其足十趾,去趾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乃曰八衝,極下氣,有效。其足十指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并大神要。其八衝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病者非深相委悉,慎勿為人灸之。慎之慎之。凡灸八衝,艾炷須小作之。
《衛生寶鑑》曰:胻寒,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所發。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外廉兩筋間,舉足取之,足陽明脈所合也。可灸三壯,針入五分。三陰交二穴,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交會,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髓會絕骨。《針經》云:腦髓消,脛痠,耳鳴。絕骨在外踝上,輔骨下,當膕中是也。髓會之處也。潔古老人云:頭熱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陽輔穴。又云:胻痠冷,絕骨取之。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可灸三七壯,針入五分。
《醫學綱目》曰:足跟紅腫,凍瘡,於足指面、後跟赤白肉際,骨下,刺入三分,彈針出血,可灸二七壯。
腳氣腫痛,取三里、絕骨各二寸半;丘墟針入一寸,瀉之;行間五分,留八吸瀉之;解谿針入五分,留十吸瀉之;商丘針入五分,瀉十吸。
治腳氣諸穴,隨經選用之。陷谷三分瀉之;前谷五分瀉之,灸;中封瀉之,灸;俠谿先瀉後補,灸;陽輔絕骨各二寸半瀉之,灸;通谷一分瀉之,灸。
扁鵲治腳氣,取腎氣在臍旁,相去各四寸。肩井、三里、氣海、交龍。
寒濕腳氣紅腫生瘡,取中封五分瀉之;陽輔、絕骨各二寸半瀉之,灸。
又法:取行間、三里、照海、崑崙、絕骨、京骨、委中、三陰交。
兩足麻及足膝無力,取風市,在腿外廉,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針五分,補多瀉少,留五呼,先瀉成,後補生。
又:足不能行,取丘墟、行間、崑崙、太衝、陽輔、三陰交、復溜、三里。此一穴大治足不能行。
刺灸諸痛法,先明經脈,次別淺深。蓋經脈者,為手足十二經脈也。
臂膊疼痛:肩髃、手三里、外關。
臂膊疼痛,并麻痺:肩髃、肩井、曲池。
又法:取肩髃、曲池、手上廉、合谷。不應,再取肩井、列缺。
臂痛連腕:取腋門,沿皮向後透陽池,瀉之;中渚沿皮透腕骨,瀉之。
臂內廉痛:取經渠一分,忌灸;靈道一分,臥針,向前三分;少海五分。
臂痠攣:取肘髎、竅陰、尺澤、前谷、後谿。
腕痛取陽谿、曲池。
腕無力併痛:取腕骨,橫針入三分,痛則瀉,無力則補;曲池,補瀉同上。
五指拘攣:取三間一分,先瀉後補,灸之;前谷一分,瀉之,灸。
五指皆痛:取陽池、外關、合谷。
胯痛腿支風:取環跳,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針。可入三寸半,補少瀉多,留八吸;居髎,一寸二分,留八吸,瀉之;委中出血。
胯痛蹶足:取環跳、懸鍾(《摘英》作丘墟),針五分,留三呼,灸三壯。
胯痛腳支風不能轉側,舉動艱難:取環跳三寸半,灸七七壯;風市灸二七壯。又取委中、崑崙、三里、陽陵泉。如不已,取下穴:五樞、陽輔。
腰腳痛:取委中、崑崙、人中。
側腳風:取絕骨、太衝。
髀樞痛:足脛寒熱,足外廉皮骨痛,取臨泣一分,足三陰寸半,陽輔。
髀筋急,脛痛足緩,痿痺腨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濕痺流腫,取風市、中瀆、陽關、懸鍾。
腿痛:取陽陵泉、三里、伏兔、陰市。
腿膝拘攣,痛引脅,或青或焦,或黧或枯,如腐木狀,風市灸之,取陽陵泉、曲泉、崑崙。
腿膝外廉痛,股腫胻痠,轉筋痿痺,或膝脛熱不可行動,取俠谿五分,髀關、光明各一寸。
髀痺引膝,股外廉急痛,脛痠,搖動有聲,諸節痠不能行,取陽陵泉、絕骨、中封。
腿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取太衝五分,中封、膝關。
脛痠寒,足下熱不能久立,濕痺不仁,取中都、衝陽、承山、承筋。
脛寒四肢重,少氣難言,不得臥,取至陽、三陰交。
草鞋風:取崑崙瀉之,留六呼;太谿瀉之,留六呼;申脈五分,補少瀉多,留二呼,忌灸。
草鞋風,足腕痛:取崑崙透太谿;又取丘墟、商丘各寸半,瀉之,灸。
又法:取崑崙、丘墟、商丘、照海。如不已,取後穴:太衝、解谿。
足腕不任,痿躄坐不起,髀腳痛,取光明沿皮五分,丘墟直五分。
腕緩不收,覆足不任,脛痠,取然谷、浮白、崑崙。
外踝紅腫痛,取申脈半寸瀉之。
繞踝風取曲池。如繞外踝痛,兼刺孫絡;如繞內踝痛,取足少陽小指間三分,兼刺大都三分;如繞前廉痛, 刺行間六分。
腳背紅腫,取太衝、丘墟、衝陽,彈針出血;臨泣。
又法:取太衝、臨泣、行間、內庭。如不已,取崑崙、丘墟。
大拇指本節前骨疼,取太衝,彈針出血。
足五指盡痛,不得踐地,取涌泉二分,然谷一分。
鶴膝風腫及腿痛:取髖骨,在膝蓋骨上一寸,梁丘穴兩旁各五分,針入五分,留一吸,瀉之;又取膝關,在膝蓋骨下,犢鼻內旁,橫針透膝眼,在犢鼻外旁,禁灸,留八呼,瀉之。
又法:取膝關、委中三寸半,俱紫脈上出血為妙。又取三里。如不已,取陽陵泉、中脘、豐隆。
膝腫取行間;又取陽陵泉橫透陰陵泉,補生瀉成;取陰陵泉橫透陽陵泉,補生瀉成;又取膝間。
腳拗痛,取委中出血。
腳膝痛筋急,取風池、三間、三陰交、三里。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在髀輔骨上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
坐而膝痛治其機。在髀骨兩旁相接處。
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解為骸關。若膝痛起立,而膝骨解中熱者,治其骸關。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在膝解之後,曲腳之中,委中穴。
坐而膝痛如物隱者,冶其關。在楗之後背,立按之,動搖,筋應手。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大杼穴也。
連胻若折,治陽明中俞髎,三里穴也。
膝痛若別,治巨陽少陽榮巨陽少陰榮 據《素問》骨空論王冰註,當為通谷、然谷二穴。,然谷穴也。
淫濼脛痠,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維 原作「雜」,據《素問》骨空論改。《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外踝上五寸乃足少陽之絡,此云維者,字之悞也。,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兩肘俱攣:取曲池九分,先瀉後補,補四呼,瀉九呼;尺澤,手如弓方可針,五分,先補後瀉。
筋攣骨痛,取魂門補之。
張仲文神仙灸法,治腳筋攣急,不可屈伸:灸曲(月秋)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即內外曲交穴。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才燒至肉,初覺疼,便用二人齊吹至火滅,午時著艾,至人定已來,臟腑自動一二行,或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也。
膝曲筋急,不可舒,取曲泉一寸半。
膝筋拘攣不開,取兩膝外曲交尖,灸二十七壯,即委陽穴。
《景岳全書》曰:凡腳氣初覺,即灸患處二三十壯,或用雷火針以導引濕氣外出,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其要法也。
若壅既成而邪盛者,必腫痛熱甚,一時藥餌難散,宜砭去惡血以消熱腫,砭刺之後,以藥繼之。
導引
《奇效良方》曰:治腳轉筋急,伸腳,將腳緊鉤向前,其痛即止。
《保生秘要》曰:手足麻風導引法,將左足搭右膝上,以右手扳左腳,左手托腳跟,扳向右,頭即轉。左右亦如之。兼法:運動氣脈,自潮運功,氣血兩虛之證,起於歸元,會意運法,漸行患處,多旋百轉,以還原位。行住坐臥得閑,皆可運用。或時以指甲捻麻處,捻之覺痛,使血來潮之意。
手足風病,念臍行通關法,或念背,再推散四肢,去手骨節疼痛,想火燒之。
手指痛,依患處念,用環轉,再折分散。
手足不仁:目轉臍輪并氣海,夜翻背水溉崑崙。遍身汗出四肢瘥,要在勤行是妙功。還宜兩足交相擦,更可三陰穴處同。
手足餒,先念臍,次涌泉處肋拔上至臍,又從臍處肋拔下至涌泉止,又從左手肋拔過右手,右手肋拔過左手,每次行六遍。
手足,火燒患處,推散,想水洗之。
手生魯瘟,手內外骨節處,想火燒之,又以水洗之,再通散四肢血脈。
足脛臁瘡,依患處念用環轉數次,推開分散,用火燒之,即愈。
手戰風,從左手心處,想火起轉至於肩,過心頭,直至右手心處,亦想火轉至肩,過心頭,於左手心處。
腳氣,涌泉穴,在足心,濕氣皆從此入,日夕之間,常以兩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摩擦,數目多時,覺足心熱,即將腳指略略動轉,卷則少歇。或令人擦之,亦得。終不若自擦為佳。腳力強健,無痿弱痠痛之疾矣。
附通關法,從北極定樞斗柄,大旋三遍,天地包羅,行於臍下,分開兩路,旋下兩腿之前,聯絡不絕,雙行轉腿底,向後繞元海,上至命門會合,從右轉左大旋三遍,從椎骨下分行兩肩,經肘後外關,達掌心,循內關過肩井,由項後透泥丸,行明堂,漸落雙瞳,白面部下胷膈,會心窩,從左轉下降,大旋三遍,如前臍下分開,循環遍體,週流運用,卯酉二辰行之,或九度或二十一度而止,慎勿執著,若有若無,此所謂煉其形和其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