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T数据库 | 生万生物

MEST数据库 | 生万生物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医数据库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七十三

目录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三

 脅門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脅痛治法

諸脅痛各有所感,若止是冷氣作楚,與顛仆閃挫,宜和氣飲及烏藥順氣散;或濃煎葱白湯,下枳殼散。

左右脅有氣塊而痛者,此是積聚停飲脅痛,本事方麵丸最佳。

曾有人脅痛連膈,進諸氣藥,并自大便導者,其痛殊甚,後用辛熱補劑,下黑錫丹方愈。此乃虛冷作痛,愈陳而愈虛耳。脅痛病在肝膽。傷寒脅痛屬少陽經,合用小柴胡湯。痛甚而不大便者,於內加枳殼。若尋常脅痛,不係正傷寒時,身體帶微熱者,本事方中枳殼煮散,用枳殼、桔梗、細辛、川芎、防風各四分,乾葛錢半,甘草一錢。若只是脅痛,別無雜證,其痛在左,為肝經受邪,宜用川芎、枳殼、甘草;其痛在右,為肝經移病於肺,宜用片薑黃、枳殼、桂心、甘草。此二方出嚴氏《濟生續集》,加減在人。又有肝膽經停痰伏飲,或一邊脅痛,宜用嚴氏導痰湯;痰結成癖,間進半硫丸。蓋枳殼乃治脅痛的劑,所以諸方中皆不可少。曾見潘子先說,有人脅痛,下青龍湯,痛止兼嗽得可,此其痛必在右脅故也。灼然知是寒氣作痛,枳實理中湯為宜。戴復庵云:腹內諸般冷痛,一個枳實理中湯加減,作無限用。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運氣為痛

運氣脅痛者,鄉境皆病脅痛也。其證有二:其一,風木脅肝氣實而痛。經云:厥陰所致為脅痛。又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兩脅裏急支滿。又云: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其病脅痛。治以涼劑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虛而痛。經云:少陽所至為脅痛。又云: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脅痛。又云:少陰司天,地乃燥,淒滄數至,脅痛,善太息。又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脅痛。治以溫劑得痊也。

  明醫雜著 【 明?王綸】

   脹痛

痰走於肝,則眩運不仁,脅肋脹痛。

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痛分左右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肝陽血陰,右肺陰氣陽。實者,肝氣實也,痛則手足煩躁不安臥,小柴胡湯加芎、歸、白芍、蒼朮、青皮、龍膽草,或單黃連丸。虛者,肝血虛也,痛則悠悠不止,目(目巟)(目巟),耳無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四物湯加柴胡梢,或五積散去麻黃加青木香、青皮。虛甚成損,脅下常一點痛不止者,名乾脅痛,甚危,八物湯加木香、青皮、桂心。有火去桂加山梔,或吳萸水炒黃連。

   左痛屬怒火死血

大怒氣逆,及謀慮不決,或外感風邪,皆令肝火動甚,脅痛難忍,古萸連丸、當歸龍薈丸。輕者小柴胡加黃連、牡蠣、枳殼。

瘀血必歸肝經,夜痛或午發者是,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乳、沒。痛甚者,古枳芎散。便堅黑者,桃仁承氣湯或瀉青丸。皮痛吐血者,熱傷肝也,小柴胡湯加芎、歸、生地,外用韭菜熨脅,及琥珀膏貼。

   右痛屬食痰七情

食積,脅下如杠梗起一條作痛,神保丸,枳實煎湯下;輕者保和丸。

痰飲流注肝經,喘欬引痛者,二陳加南星、蒼朮、川芎、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許、薑汁二匙;痰甚者,控涎丹。如胷背脅痛喘急妨悶者,瓜蔞實丸。

飲水停滯,脅下如撞痛者,濃煎葱白湯,調枳殼煮散;甚者用傷寒水證治法。

七情凝滯,如有物刺痛,氣促嘔吐者,分氣紫蘇飲、流氣飲子、調中順氣丸。鬱氣挾食,連乳痛者,推氣散、鹽煎散。悲衰傷者,枳殼煮散、四味枳實散、一塊氣丸。素有鬱者,越鞠丸。

   兩脅痛

濕熱甚則兩脅痛,當歸龍薈丸,諸脅痛皆效。如痛不可舒伸者,用此丸二錢半,加薑黃、桃仁各五錢,蜜丸或煎服。外感脅痛寒熱者,小柴胡加枳、梗。

   久痛不已

脅痛二三年不已者,乃膠痰瘀結成積塊,肝積肥氣,肺積息賁,發作有時,雖皆肝木有餘,亦不可峻攻,宜枳朮丸加官桂、陳皮、桔梗,甘草,蜜丸服;或復元通聖散。

   脹滿

脅滿,非腹中滿也,乃脅肋下脹滿,半表半裏之間,多耳聾乾嘔,寒熱往來,默默不欲食,少陽所主,小柴胡湯和之。如太陽未罷項強者,小柴胡加乾葛;陽明便閉舌胎者,柴梗湯;挾痰熱者,柴梗半夏湯。

   脅生癰(疒其)

脅癰一樣忌補虛,初起神效瓜蔞湯,或柴胡清肝湯。蓋胷脅肝心火盛,虛中有熱,決不敢投陽藥;潰後方敢清熱托裏,兼滋腎水。悞投熱藥,易傷骨膜,慎之!

脅(疒其),用鷄屎黏搗爛,入鹽少許,酢和敷之,消腫止痛。膿成者,敷之即安。

  古今醫鑑 【 明?龔信】

   痛證

夫脅痛者,厥陰肝經為病也,有內因外因之分,治之當以散結順氣,化痰和血為主,平其肝而導其氣,則無有不愈矣。

死血作痛,用桃仁去皮留尖,紅花酒拌焙乾,川芎、香附童便浸,青皮,水煎服。

凡脅痛用青皮,必須用酢炒過,煎服、末服并佳。

  奇效良方 【 明?方賢】

   痛滿總論

《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肝病兩脅痛引少腹,善怒,何謂也?夫厥陰脈自足而上,環陰器,抵少腹,又上貫肝膈,布脅肋,故兩脅下痛引少腹。刺熱篇云:肝熱亦令脅痛,手足躁不得安臥。欬論云:肝欬之狀,欬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欬之狀,欬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胠亦脅也。舉痛論:寒氣客於厥陰之脈,故脅引少腹而痛。以歲運論之,歲木太過,金反勝之則脅痛;歲火太過,水反勝之,胷中痛,脅支滿痛;歲金太過,病兩脅下少腹痛;木勝金復,則胷脅暴痛,下引少腹。六元正紀曰: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在泉,心脅痛,不能反側。繆刺篇云: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欬而汗出。邪客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標本論曰:心病先心痛,一日欬傳肺,三日肺傳肝,脅支痛而滿,肝病頭目眩,脅支滿痛也。且夫左右脅者,陰陽之道路也,故肝生於左,肺藏於右,以左屬肝而藏血,肝陽也,血陰也,乃為外陽而內陰也。右屬肺而主氣,肺陰也,氣陽也,乃為外陰而內陽也。或謂肝血蓄於左脅作塊而痛者,為肝積,名肥氣也。肺氣鬱於右脅,痞硬而痛,欬喘,為肺積,名息賁也。而脾所繫於右,其經濕勝,故痰飲濕能令脅痛,病則入於右。左脅痛者,多因留血而作;右脅痛者,悉是痰飲氣鬱病者。豈可一概而言哉?論病之由,當分外之六淫,內傷外感,與夫怒傷肝,悲哀結,飲食過度,冷熱失調,顛仆傷形者,或因痰積流注於右,與血相搏,皆能為痛。張仲景論傷寒少陽耳聾脅痛甚者,此是肝膽之氣,鬱而作痛。且脅痛之病,諸經論之詳矣。其脈弦濇者順,洪大者逆。治法當推其歲氣,分其左右,辨其氣血痰積,量其形證虛實,用藥施治,無不取效而收十全之功矣。

  醫學準繩六要 【 明?張三錫】

   痛屬肝膽

方書悉指脅痛屬肝,固是。然少陽膽經脈,循脅絡耳,故傷寒邪在少陽,則耳聾脅痛是也。柴胡亦膽經藥,常見口吐苦水,脅痛寒熱,用猪膽汁炒黃連,入小柴胡屢驗,是膽家有火也。若夫謀慮不決,不眠辛苦,膽氣傷而作痛,用歸、芍、人參、麥冬、茯神、熟酸棗仁,有火加元參,乃膽虛而脅痛也。

  傷寒六書 【 明?陶華】

   傷寒滿痛

傷寒胷膈滿者,乃腹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脅滿者,乃脅肋下脹滿也,非腹中滿。蓋邪證傳里,必先胷以至心腹入胃,是以胷滿多帶表證,宜微汗之。惟脅滿多帶半表半裏,小柴胡加枳、桔和之。胷中痰實者涌之。如胷中結實,燥渴大便秘者,下之,大陷胷湯可也。

少陽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是足少陽膽經受證。假如先起惡寒身熱,耳聾脅痛者,本病;已後嘔而舌乾口苦者,標病。緣膽無出入,病在半表半裏之間,止宜小柴胡一湯加減,和解表裏治之,再無別湯。本方自有加減法。此經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若治之得法,有何壞證?常須識此,宜當審焉。

胷脅俱滿,或脅下硬痛,或嘔吐舌上白胎,或不大便,并屬小柴胡湯。

傷寒五七日往來寒熱,胷脅苦滿,默默不飲食,心煩喜嘔,或脅下痞硬,柴胡加牡蠣湯。

  證治準繩 【 明?王肯堂】

   痛有左血右痰之分

或問脅痛從肝治,復有可言者乎?曰:肝病內舍胠脅而脅痛也,則何異於心肺內舍膺脅而痛者哉?若謂肝實病而胠脅痛也,則何異於肝木不及、陽明所勝之胠脅痛者哉?若謂由是厥陰肝經所過而痛也,則何異於足少陽、手心主所過而脅痛者哉?若謂獨經脈挾邪而痛也,則何異於經筋所過而痛者哉?豈執一說而可已乎?非察色按脈,遍識各經氣變,雖在一病之中,而辨其異狀者,卒不能也。且夫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是故肝生於左,肺藏於右。所以左屬肝,肝藏血,肝陽也,血陰也,乃外陽而內陰也;右屬肺,肺主氣,肺陰也,氣陽也,外陰而內陽也。由陰陽互藏,其左脅多因留血作痛,右脅悉是痰積作痛,其兩脅之病,又可一概而言乎?若論其致病之邪,凡外之六淫,內之七情勞役飲食,皆足以致痰氣積血之病。雖然,痰氣固亦有流注於左者,然必與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脅之痛無關於血也。

   脅疽

《鬼遺》云:兩肋起疽,名為發肋。初腫盛至十數日,不穴,攻即腫大如杯碗,高如鏊背,痛徹內腸絞刺,左邊患應右邊痛,右邊患應左邊痛。惟有此處多是內毒卻入,攻而死者多。人有斯患,急以針刺出膿血,則免內攻傷內矣。

或問脅上生疽何如?曰:是名脅疽,屬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火熱毒怒氣相併而作。活命飲加柴胡、紫金丹、烏金散選用。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此證宜速治,不然潰爛不斂,多致危困。

   內發丹毒

或問脅下至腰胯間腫痛,赤色如霞,何如?曰:此名內發丹毒,治之稍緩,毒攻於內,嘔噦昏迷,胷腹(月真)脹者,死。二便不通,遍身青紫者死。急砭出惡血,服防風通聖散去白朮、甘草,紫金丹、勝金丹汗之。服汗劑,得汗則生,無汗則死。嘔吐不食,讝語者死。

  外科正宗 【 明?陳實功】

   脅癰

脅癰,多從鬱怒肝火發之者,肥胖內實者鮮此證。初起,宜梔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解鬱瀉火。已成者,托裏消毒散加青皮、香附。膿已成者,即針之,勿傷內膜。已破,八珍湯加丹皮、山萸、澤瀉,兼滋腎水。又虛勞所得者,破流臭敗稀膿,補托不應者,必死。

  醫方考 【 明?吳崑】

   疼痛方論

脅者,肝膽之區也。肝為盡陰,膽無別竅,怒之則氣無所泄,鬱之則火無所越,故病證恆多。今考名方三首,示大概爾。

左脅作痛者,抑青丸主之。夫肝東方木也,南面而立,則左為東矣,故左脅為肝之部位。所以痛者,木氣實也。木欲實,金當平之,以黃連瀉去心火,使金無所畏,自足以平肝,故曰抑青。此古人實則瀉其子,治之以其所不勝也。

兩脅作痛者,小柴胡湯主之。蓋少陽膽經行於兩脅,故兩脅作痛責之少陽。是方也,柴胡味辛而氣溫,辛者金之味,故足以平木,溫者春之氣,故足以入少陽。佐以黃芩,瀉其實也;佐以半夏,破其滯也。而必用夫人參、甘草者,恐木病傳脾而先實其土也;用夫生薑、大棗者,調其營衛,不令經氣壅滯也。

肝氣脅痛,嚴氏推氣散主之。蓋肝藏血而主怒,故病則氣血俱病。越人云:東方常實,實則可以瀉矣。故用枳殼破其氣,薑黃利其鬱,桂心能引二物至於痛處。又曰:木得桂而柔,以故用之。乃甘草者,取其和緩之氣,以調肝木之急耳。

  醫門法律 【 清?喻昌】

   痛滿

《金匱》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夫趺陽脾胃之脈,而見微弦,為厥陰肝木所侵侮,其陰氣橫聚於腹,法當脹滿有加。設其不滿,陰邪必轉攻而上,決無輕散之理。蓋陰邪既聚,不溫必不散,陰邪不散,其陰竅必不通,故知其便必難,勢必逆攻兩胠而致疼痛,較腹滿更進一步也。虛寒之氣,從下而上,由腹而胠,纔見一斑,亟以溫藥服之,俾陰氣仍從陰竅走散,而不至上攻則善矣。仲景所謂此虛寒自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包舉陰病證治,了無剩義。蓋虛寒從下上,正地氣加天之始,用溫則上者下,聚者散,直捷痛快,一言而終。故《卒病論》雖亡,其可意會者,未嘗不宛在也。

合論十棗湯、甘遂半夏湯二方。如傷寒病兩脅痞滿而痛,用十棗湯下其痰;雜病雖非傷寒之比,而留飲內痛在脅則同。況脈見沉弦,非亟奪其邪,邪必不去,脈必不返,所以用十棗湯,不嫌其過峻也。凡病之在脅而當用下者,必倣此為例也。至甘遂甘草湯之治留飲,微妙元通,非深入聖域,莫能制之。《內經》但曰:留者攻之耳。仲景於是析義以盡其變:無形之氣熱結於胃,則用調胃承氣攻之;痞結於脅,則用十棗湯攻之,留結於腸胃之間,則用甘遂半夏湯攻之。法曰:病在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脈道為留飲所隔,伏而不行,其證欲下利,利反快,似乎留飲欲去,然雖欲去,不能去也。心下續堅滿,可見留飲之末已及於腸,留飲之根仍著於胃,不剗其根,飲必不去,故立是方。甘遂、甘草大相反者,合而用之,俾其向留著之根,盡力一剗,得留者去,而藥性已不存矣。正《內經》有故無殞之義也。又加白蜜同煎,留戀其藥,不致迸入無過之地。其用半夏、芍藥者,由木入土中,成其堅滿,半夏益土,芍藥伐木,抑何神耶?後世方書并甘草刪去,神奇化為朽腐,製方立論皆中人以下之事矣,竟何益哉!

凡虛勞之證,大抵心下引脅俱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尤宜用地黃膏子加韭汁、桃仁泥。

發明《金匱》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胷脅逆滿,嘔吐,用附子粳米湯。夫腹中陰寒奔迫,上攻胷脅,以及於胃,而增嘔逆,頃之胃氣空虛,邪無所隔,徹入陽位則殆矣。是其除患之機,所重全在胃氣。乘其邪氣初犯胃時,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溫飽其胃,胃氣溫飽則土厚而邪難上越,胷脅逆滿之濁陰得溫,無敢留戀,必還從下竅而出,曠然無餘,此持危扶顛之手眼也。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論痛證

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腎與膀胱,亦皆有脅痛之病。此非諸經皆有此證,但以邪在諸經,氣逆不解,必以次相傳,延及少陽、厥陰,乃致脅肋疼痛。故凡以焦勞憂慮而致脅痛者,此心肺之所傳也;以飲食勞倦而致脅痛者,此脾胃之所傳也;以色慾內傷,水道壅閉而致脅痛者,此腎與膀胱之所傳也。傳至本經,則無非肝膽之病也。至於忿怒疲勞,傷血、傷氣、傷筋,或寒邪在半表半裏之間,此自本經之病。病在本經者,直取本經;傳自他經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辨得其真,自無不愈矣。

脅痛有內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經,乃病為脅痛耳聾而嘔,然必有寒熱表證者,方是外感,如無表證,悉屬內傷。但內傷脅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脅痛則間有之耳。

脅痛有左右血氣之辨。其在諸家之說,有謂肝位居左而藏血,肺位居右而藏氣,故病在左者為血積,病在右者為氣鬱;脾氣亦係於右,故濕痰流注者亦在右。若執此說,則左豈無氣?右豈無血?食積痰飲,豈必無涉於左乎?古無是說,此實後世之謬談,不足憑也。然則在氣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無形可知之矣。蓋血積有形而不移,或堅硬而拒按;氣通流行而無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證,自可辨識。且凡屬有形之證,皆由氣滯,但得氣行,則何聚不散?是以凡治此者,無論是血是痰,必兼順氣為主,而後隨宜佐使以治之,庶得肯綮之法,無不善矣。

   治法

外感證邪在少陽,身發寒熱而脅痛不止者,宜小柴胡湯、三柴胡飲,或河間葛根湯之類,酌宜用之。

若外邪未解,而兼氣逆脅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

若元氣本虛,陰寒外閉,邪不能解,而脅痛畏寒者,非大溫中飲不可。

內傷肝膽,氣逆不順而脅痛者,宜排氣飲、推氣散、沉香降氣散、木香調氣散之類主之。

若鬱結傷肝,中脘不快,痛連兩脅或多痰者,宜香橘湯。

若暴怒傷肝,氣逆脹滿,胷脅疼痛者,宜解肝煎。

若怒氣傷肝,因而動火脅痛脹滿煩熱,或動血者,宜化肝煎。

若氣滯胷脅痛而兼喘者,宜分氣紫蘇飲。

若男子憂鬱傷肝,兩脅疼痛者,宜枳實散。

若男婦肝腎二經,氣滯自下而上,痛連兩脅者,宜木通散。

若悲哀煩惱,肝氣受傷,脈緊脅痛者,枳殼煮散。

若因驚氣逆,脅痛不已者,桂枝散。

若食積作痛,但痛有一條扛起者是也。大和中飲,或用保和丸

若痰飲停伏,胷脅疼痛者,導痰湯加白芥子。

若肝火內鬱,二便不利,兩脅痛甚者,當歸龍薈丸,或左金丸。

若從高跌墜,血流脅下作痛者,復元活血湯。

若婦人血滯,脅腹連痛者,芍藥散、決津煎。

若肝脾二經血虛,或鬱怒傷肝,致寒熱血痛者,宜逍遙散。

若肝腎虧損,脅肋作痛,頭眩心跳身痛,或婦人經水不調,經後作痛者,補肝散。

至於內傷虛損,脅肋疼痛者,凡房勞過度,腎虛羸弱人,多有胷脅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倘於此證,不知培氣血,而但知行滯通經,則愈行愈虛,鮮不殆矣。惟宜左歸飲、小營煎及大補元煎之類主之;或有微滯者,用補肝散亦可。

若憂思過度,耗傷心脾氣血,病有如前者,宜逍遙飲、三陰煎、七福飲之類主之,或歸脾湯亦可。

若以勞倦過傷肝脾氣血,而病如前者,宜大營煎、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痛滿治法

肝經之病,兩脅脹滿,吞酸吐酸等證,乃肝木之鬱也,宜用正治之法。方用白芍五錢,柴胡二錢,炒梔子、半夏、蒼朮、甘草、茯苓各一錢,神麴炒五分,丹皮三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用白芍、丹皮、柴胡也。蓋三味乃肝木專經之藥,而白芍尤善平肝,不去遠凌脾土,土得養而木益舒,木舒而氣爽,痛自除,吐漸止也。

病在左者,如兩脅脹滿,不可左臥者,此病在肝也,法宜專治肝矣。今偏不治肝而兼治肺,蓋肝木之旺,由於肺金之虛,金不能制木則木愈盛,木盛則脾土更無所養,肺金益虛則肝木益旺,而病無巳時也。方用黃芩、麥冬、白芍、當歸各三錢,柴胡、人參、茯苓、甘草各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一劑知,二劑愈,四劑全瘥。蓋參、苓乃補氣之味,與肝木不相干也。雖用柴胡舒肝,然而柴胡亦是肺金主藥,二味而兩用之。白芍、當歸,雖專入肝經,然亦能入肺,所以同羣入肺以助氣,而非逐隊以平肝,此左病而治右之一法也。

脅痛之證,乃肝病也。肝宜順而不宜逆,逆則痛,痛而不止則死矣。故治脅痛,必須平肝,平肝必須補腎,腎水足而後肝氣有養,不必治脅痛,脅痛自平也。方用肝腎兼資湯,熟地、當歸各一兩,白芍二兩,甘草、白芥子各三錢,炒梔子一錢,山茱萸五錢,水煎服。此方補肝為君,補腎為佐,少加清火消痰之味,自然易於奏功,一劑而痛定矣。

  方

加味小柴胡湯 【 《奇效良方》】  治傷寒脅痛。

柴胡 黃芩各二錢 人參去蘆 半夏各錢半 牡蠣粉 枳殼麩炒 甘草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薑三片,紅棗二枚,煎一鍾,食遠服。

枳殼煮散 【 《本事方》,下同】  治悲哀煩惱,傷肝氣,至兩脅骨疼,筋脈緊,腰腳重滯,兩股筋急,兩脅牽痛,四肢不能舉,漸至脊膂攣急。此藥大治脅痛。

枳殼麩炒,四兩,先煎數沸 細辛 川芎 桔梗 防風各二兩 葛根一兩半 甘草一兩

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棗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芎葛湯 治脅下痛不可忍者。

川芎 乾葛 桂枝 枳殼麩炒 細辛 芍藥 麻黃 人參 防風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

右作粗末,每服五錢,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有汗避風。

香橘湯 【 《奇效良方》,下同】  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子酢浸,炒,去毛 橘紅 半夏薑製,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食遠服。

分氣紫蘇飲 治肺壅脅痛。

紫蘇葉 桑白皮 五味子 桔梗 草果仁 大腹皮 白茯苓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半

右水二鍾,生薑三片,鹽少許,煎至一鍾,空心服。

推氣散 【 《濟生方》,下同】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片薑黃 枳殼去瓤,麩炒 桂心不見火,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食遠服。

枳芎散 治左脅刺痛,不可忍者。

枳實 川芎各半兩 粉草炙,二錢

右引同上,酒調亦可。

柴胡疏肝散 【 《統旨》】  治肝氣脅痛。

柴胡 陳皮酢炒,各二錢 川芎 枳殼麩炒 芍藥 香附各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復元活血湯 【 《發明》】  治從高墜下,惡血流於脅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柴胡半兩 栝蔞根 當歸尾各三錢 紅花 甘草 穿山甲炮,各二錢 大黃酒浸,炒,一兩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枚

右件除桃仁外,剉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一盞半,酒半盞,同煮至七分,去滓,大溫服之。食前,以利為度。得利,痛或不止,服乳香神應散。《針經》云: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行下,干脅則傷肝。肝膽之經,俱行於脅下,宜以柴胡為引用為君,以當歸和血脈。又急者,痛也,甘草緩其急,亦能生新血,陽生陰長故也,為臣。穿山甲、栝蔞根、桃仁、紅花破血潤血為之佐,大黃酒製以盪滌敗血為之使。氣味和合,氣血各有所歸,痛自去矣。

破血散疼湯 【 《東垣十書》】  治乘馬跌傷,損其脊骨,惡血流於脅下,其痛苦楚,不能轉側,妨於飲食。

羌活 防風 桂心各一錢 蘇木一錢五分 連翹 當歸尾 柴胡各二錢 麝香少許,別研 水蛭三錢,炒煙盡,別研

右分作二服,每服水一大盞,酒二大盞,除水蛭、麝香別研如泥,煎餘藥作一大盞,去滓,上火令稍熱,二味調入,空心服。

當歸龍薈丸錢氏 治肝火脅痛。

當歸酒洗焙 草龍膽 山梔仁 黃連 黃蘗 條黃芩各一兩 生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麝香半錢,另研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生薑湯下二三十丸。忌發熱諸物。兼服防風通聖散。

桂枝散 【 《本事方》】  治因驚傷肝,脅骨裏疼痛不已。

枳殼一兩,小者 桂枝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大黃附子湯 【 仲景】  治感寒脅痛。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右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更進一服。

枳實散 【 《本事方》】  治男子兩脅疼痛。

枳實一兩 白芍藥炒 雀腦芎 人參各半兩

右為細末,薑棗湯調二錢,酒亦可,食前,日三服。

補肝散 【 滑氏,下同】  治飲食不消,脅肋痛脹。

橘皮三分 山萸 桂心 薯蕷 天雄 茯苓 人參各五分 川芎 白朮 獨活 五加皮 大黃各七分 防風 乾薑炒 丹參 厚朴 細辛 桔梗各一兩半 甘草 菊花各一兩 貫眾半兩 陳麥麴 大麥蘗各一升

右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後服。若止痛,食前服。

補肝散 治肝腎二經,氣血虧損,脅脹作痛;或脅脹頭眩,寒熱發熱;或身痛,經不調。

山菜萸肉 當歸 五味子炒杵 山藥 川芎 黃芪炒 木瓜各半兩 熟地 白朮炒,各一錢 獨活 酸棗仁炒,各四錢

右為末,每服五錢匕,水煎服。

檳榔湯 治寒氣,兩脅痛脹。

檳榔二十四個 附子七枚 母薑七兩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兩 桔梗 白朮各四兩

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三升,去滓溫服,每服一升。若氣喘者,加芎藭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

脅痛方 治脅下風氣作塊,寒疝,發則連小腹痛攢心,其積屬肝,在右脅下,故病發則右脅手足頭面昏痛,不思飲食。

乾葛一兩 麻黃去節,五錢 附子一? 川芎 防風 當歸 枳實炒 白芍藥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錢

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服,日三。有汗避風。

薏苡仁丸 治脅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

薏苡仁一兩 石斛用細者,二錢 製附子半兩 牛膝 生地黃各三錢 細辛 人參 柏子仁 枳殼 川芎 當歸各半兩甘草 桃仁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或以丸子食前煮散,食後相兼服為佳。

沉香導氣散 治一切氣不升降,脅肋痞塞。

沉香二錢半 人參五錢 檳榔二錢半 白朮 烏藥 麥蘖炒 神麴炒 紫蘇葉 大腹皮炒 厚朴製,各一兩 訶子皮炮,半兩 香附炮,兩半 薑黃 紅花 橘紅 廣荗炮 甘草生,各四兩 京三稜 益智各二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沸湯點服。

氣針丸 【 《奇效良方》,下同】  治久積風壅,心胷築痛,兩脅心胷似有針刺,六脈沉伏,按之手不可近,此藥屢試神驗,常服疏滯氣,止刺痛。

木香 檳榔 青皮炒 陳皮 生大黃各四兩 牽牛取頭末,半斤,半生半炒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食前服,量虛實加減。

又方 治脅痛如打。

芫花 菊花(艹蹢)(艹躅)花各等分

右,用布囊蒸熱,以熨痛上,冷復易之。

木通散 治男子婦人脅肋苦痛。

木通去節 青皮去白 蘿蔔子炒 茴香炒 川楝子取肉,用巴豆半兩同炒黃,去巴豆,各一兩 滑石另研 莪朮 木香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用葱白湯調服,甚者不過三服。

芍藥散 治婦人脅痛。

香附子二兩,酢一升、鹽半兩同煮干 白芍藥 延胡索炒 肉桂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白湯調下。

白朮丸 治息積病,脅下滿逆,妨悶,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可針灸,宜導引服藥。

白朮 枳實 官桂各一兩五錢 人參二兩 陳皮 桔梗酢炒 甘草炙,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溫酒送下,日三服。

芎歸芍藥湯 治肝積氣滯左脅下,遇發作手足頭面昏痛。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桂枝 防風 枳實 羌活 甘草各一錢六分 乾葛四分 麻黃 側子二分

右(口父)咀,分作二貼,每貼用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服。有汗避風。

乳香神應散 治從高墜下,脅痛不可忍,及腹中疼痛。

乳香 沒藥 雄黑豆 桑白皮 獨科栗子各一兩 破故紙二兩,炒香

右為細末,每服半兩,酢一盞,於砂石器內,煎至六分,入麝香少許,去滓溫服。

琥珀膏 治脅下有塊。

大黃 (石卜)硝各一兩

右為末,大棗搗膏和貼。

小龍薈丸 【 《丹溪心法》,下同】  治肝火盛脅痛。

當歸身 草龍膽 梔子仁 川黃連 川芎 大黃各五錢 蘆薈三錢 木香一錢

右為末,入麝香少許,粥丸菉豆大,薑湯下五七十丸,仍以琥珀膏貼痛處。

沉香降氣散 治氣滯脅肋刺痛,胷膈痞塞

薑黃 陳皮 甘草各一錢 三稜 蓬朮并煨 益智 厚朴各七分 白朮 紫蘇葉 香附子 神麴炒 麥芽 烏藥各五分 人參 訶子皮 大腹皮各二分半

右剉,作一貼,煎服。

枳殼散 【 《得效方》】  治脅痛如有物刺之,乃氣實也。

枳殼一兩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七分半

右為末,每服二錢,以濃煎葱白湯調下。

調中順氣丸 【 《丹溪心法》】  治氣滯飲積,脅下虛滿刺痛。

半夏薑製 大腹子各一兩 木香 白豆蔻 陳皮 青皮 三稜各五錢 縮砂 檳榔 沉香各二錢半

右為末,粥丸梧子大,陳皮湯下五七十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 【 仲景,下同】  治胷痺,脅下逆搶心。

枳實四枚 厚朴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艹舌)蔞實一枚,搗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當歸生薑羊肉湯 治寒疝脅痛。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二升二合服之。

附子粳米湯 治寒脅逆滿。

附子炮,一枚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苓桂朮甘湯 治痰飲,胷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自瘥。

十棗湯 治太陽病,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此屬水氣。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棗十枚,劈

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小柴胡湯 治陽明、少陽病胷脅滿者。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枝乾薑湯 治少陽汗下後,胷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寒熱心煩者。

柴胡半斤 桂枝 乾薑 黃芩 牡蠣各三兩 (艹舌)蔞根四兩 甘草炙,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便愈。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脅痛滿者。

麻黃去節 芍藥 桂枝 乾薑炮 甘草炙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湯洗,各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鷄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艹舌)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竹瀝瀉熱湯 【 《千金方》,下同】  治肝實熱,兩脅痛。

竹瀝十升 麻黃 大青 梔子 升麻 元參 白茯苓 知母各三分 生葛 石膏各八分 生薑 芍藥各四分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瀝,煮兩三沸,分三服。須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藥,加生地黃五分,《刪繁》方無石膏、生薑、芍藥、生葛,用人參三分。

補肝湯 治肝虛寒,兩脅滿。

山茱萸 甘草 桂心各三兩 桃仁 柏子仁 細辛 茯苓 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四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千金翼》無山茱萸、桃仁,有烏頭、蕤仁。

橘皮通氣湯 治筋實極則欬,欬則兩脅下縮痛,痛甚則不可轉側。

橘皮四兩 白朮 石膏各五兩 細辛 當歸 桂心 茯苓各三兩 香豉一升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恒山丸 治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

蜚蝱六銖 蜀漆 恆山 白薇 桂心 鼈甲 鮀甲 白朮 附子 (上庶下虫)蟲 貝齒各一兩半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米泔清服五丸,日三。

又方 治冷氣脅下往來,衝胷膈痛,引脅背悶者。

當歸 桂心 人參 甘草 吳茱萸 白芍藥 大黃各二兩 茯苓 枳實各一兩 乾薑三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日三。治尸疰亦佳。《外臺》、仲景無茯苓、枳實。

黃芪人參湯 【 《東垣十書》,下同】  治脾胃虛,脅下痛或縮急。

黃芪一錢,如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 人參 橘皮留白 麥冬 蒼朮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蘗酒洗 炒麴各三分炙草 當歸身酒洗,各二分 五味子九粒

右件同(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麵、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

補中益氣湯 治飲食勞倦,傷脾胃,致脅下痛或縮急者。

黃芪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甘草炙,各五分 人參三分,有嗽去之 當歸身二分,酒焙乾,或日乾 橘皮留白 柴胡 升麻各二三分白朮三分

右件藥(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滓,食遠稍熱服。如傷之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