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門
黃帝素問
生氣通天論
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 註 內外陰陽調和,而邪弗能害。精氣注於耳,血氣注於目,邪不外淫,則耳目聰明,氣立如故也。】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 註 大骨,腎腑也。過食鹹則傷腎,故骨氣勞傷。水邪盛則侮土,故肌肉短縮。水上凌心,故心氣鬱也。】
是故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 註 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是陽氣生於陰精,而為陰之外衛。故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知陰陽外內之道,無煩勞以傷其陽,節五味以養其陰,謹能調養如法,則陰陽和平而長有天命矣。】
六節臟象論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 註 冬令之時,陽氣封閉,蟄蟲深藏,腎主冬藏,故為蟄,封藏之本。蓋蟄乃生動之物,以比生陽之氣,至春一陽初生,而蟄蟲復振矣。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液而藏之,故為精之處也。髮乃血之餘,血乃精之化,故其華在髮。腎主骨,故其充在骨也。腎為陰臟,而有坎中之陽,故為陰中之少陰,而通於冬氣,冬主水也。】
五臟生成篇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 註 腎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髮乃精血之餘,故其榮在髮。】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 註 多食甘,是土味太過而傷腎,則骨痛而髮落矣。】
諸髓者,皆屬於腦。
【 註 腦為精髓之海。】
五臟別論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 註 地主閉藏而上升,天主化施而下降,言人之臟腑形骸,應象天地陰陽之氣。此六者,與傳化之腑不同,故名曰奇恒之府。】
診要經終論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 註 手足少陽經脈,皆循於耳,經氣絕,故耳聾也。少陽主骨,諸節皆屬於骨,少陽氣終,故百節皆縱。手足少陽之脈,皆至目銳眦,終則牽引於目,故目如驚而邪視也。絕系,目系絕也。少陽屬腎,腎藏志,系絕則志先絕,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氣外脫也。白者,三焦之榮內亡也。夫陽生於陰,色生於氣,是以六經之氣終而先見於色。】
脈要精微論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 註 以勝治之者,以五行氣味之勝治之而愈也。如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如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辛勝酸之類。】
脈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 註 無論左右三部之細而沉者,皆在於陰分,其沉細而有靜者,在足之三陰也。】
平人氣象論
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 註 水臟之元真,下藏於腎,而主藏骨髓之氣。】
宣明五氣篇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 註 腎主骨,炎上作苦。苦走骨者,火氣下交於腎也。骨病而多食之,則火氣反勝矣。】
腎主骨,久立傷骨。
【 註 腎藏精髓而注於骨,故所主在骨。久立則傷腰腎膝脛,故傷骨。】
逆調論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痺,是人當攣節也。
【 註 身寒而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者,太陽氣衰而寒在表也。不凍慄者,二陽火熱之在裏也。腎氣勝者,腎水之氣勝也。以水為事者,膀胱之水勝也。水寒偏勝,則太陽氣衰而孤陰不長矣。水精水也。腎臟之精枯不長,而膀胱之一水,不能勝二火矣。夫腎生骨髓,髓生肝,腎脂不生,則髓不能滿於骨,是以寒至骨也。肝者,一陽初生之木火也。心者,地二所生之君火也。腎為牝臟,孤臟也。孤臟之陰,藉太陽標本以合化,太陽氣衰則孤陰不長矣。膀胱之津液,不能勝二火,故其人不能凍慄者,二陽之火熱在內也。病名曰骨痺,病在髓枯而骨痛,故其人當骨節拘攣也。】
痺論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痺。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 註 皮肉筋骨,內合於五臟,五臟之氣,外合於四時,始病在外之有形,復傷在內之五氣,外內形氣相合,而邪舍於內矣。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胃氣不轉,故善脹也。腎主骨,骨痿而不能行,故尻以代踵。陰病者不能仰,故脊以代頭。】
痿論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 註 腎主藏精,腎氣熱則津液燥竭矣。腰者腎之腑,是以腰脊不能伸舉。腎生骨髓,在體為骨,腎氣熱而精液竭,則髓減骨枯而發為骨痿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 註 遠行勞倦則傷腎,逢大熱則暑暍傷陰,渴則陰液內竭,是以陽熱之氣,內伐其陰,而熱舍於腎矣。腎者水臟,水盛則能制火,今陽盛陰消,水不勝火,以致骨枯髓虛,足不任用於身,而發為骨痿也。】
氣穴論
積寒留舍,營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留 原作「流」,據《素問》氣穴論改。於谿谷也。
【 註 積寒留舍,致營衛不能居其間,寒邪凝滯,又不得正氣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縮也。肋肘,乃筋骨之機關,故不得伸舒。邪閉於外,故內為骨痺。營衛內逆,故外為不仁,命曰不足。蓋熱邪淫溢,是屬有餘;寒性凝濇,故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於谿谷之間,以致筋骨皆為病也。】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
【 註 此邪客於谿谷間而為熱也。夫氣為陽,邪留於肌腠之氣分,邪正相搏則為病熱,故有壅膿消破之敗證矣。邪氣淫溢,則正氣自壅,谿谷之氣與脈相通,是以脈熱於內,而肉敗於外,營衛不行,則血氣留滯而為壅膿也。節湊筋骨相連之處,邪留其間,則筋骨必將為敗矣。】
調經論
血氣未并,五臟安定,骨節有動。
【 註 骨節有動者,亦為微風所傷也。】
四時刺逆從論
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
冬氣在骨髓中,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
氣交變大論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身熱骨痛而為浸淫。
【 註 身熱骨痛者,火亢而水亦傷也。浸淫,火熱瘡也。】
六元正紀大論
陽明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四之氣,病骨痿。
【 註 四之加臨客氣,乃太陽寒水,主氣乃太陰濕土,故寒凝於外,火鬱於內,而病骨痿也。】
火鬱之發,民病瘈瘲骨痛,節乃有動。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
【 註 腎為陰臟而主骨,陰寒太甚,故為骨癲疾也。】
壽夭剛柔篇
伯高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而夭矣。
【 註 腎秉先天之陰陽而主骨,顴乃腎之外候,故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此先天之氣薄也。】
本神篇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 註 恐傷腎,故恐懼不解則傷腎臟之精。腎主骨,故精傷則骨痠痿厥。精下者,臟氣傷而不能藏也。】
經脈篇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髮無澤。髮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已死,土勝水也。
【 註 足少陰之氣主骨,故氣絕則骨枯。冬脈者,謂五臟之脈氣,合四時而外濡於皮肉筋骨者也。夫谿谷屬骨,肉本於骨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於骨,而骨肉不相親矣。骨肉不相親,則骨氣外脫而齒長矣。夫腎主藏精而化血,髮者血之餘也,髮無澤者,腎臟之精氣絕而骨先死矣。】
骨度篇
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
【 註 此言經脈之長短,從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定其度數也。】
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 註 此言頭之大骨度數。眾人乃天下之人,長七尺五寸者,上古適中之人也。適中之人,則頭骨亦適中矣。頭骨適中,通體之骨皆適中矣。】
胷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
【 註 此胷骨腰骨圍轉一週之總數也。】
髮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髮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
【 註 此言頭顱前後上下之骨度,髮所覆,謂從前額顱之髮際,上至巔頂,以至後項之髮際,計髮所覆者,度一尺二寸。髮以下至頤者,謂從前額顱之髮際以下,至於兩頤,計長一尺。君子終折者,謂從髮際之始,以至髮際之終,可折中而度量。蓋君子之人,面方廣而髮際高。髮所覆者,從顱至項度一尺一寸。髮以下至頤,長一尺一寸也。】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骭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骨?曷骭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 註 此仰面之骨度也。結喉下兩旁巨骨陷中為缺盆,蓋形如缺盆,因以為名。骨?曷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鳩尾骨也。自兩旁缺盆而下至骨?曷骭,計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蓋骨?曷骭之內,心肺之所居也。天樞在臍旁二寸,乃足陽明之穴,從兩旁骨?曷骭而下至天樞,計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蓋自鳩尾以至於臍,胃腑之所居也。橫骨在毛際橫紋中,自天樞而下至於橫骨,計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大,不滿則狹短。蓋自臍以至小腹,大腸之部分也。橫骨橫長亦六寸半,內輔者,內之輔骨也,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者,在上之腿度也。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者,膝之連骸,一名膝蓋骨也。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者,在下之腿度也。曰內輔內踝者,以足八字分立,則內骨偏向於面也。踝者,下廉之腿骨,與足骨相連之凹處,在內者為內踝,在外者為外踝。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者,足跟骨也。膝膕者,膝前下之腿骨。跗者,足面上之跗骨,即足陽明之動脈處,自膝前而下至於跗面,計長一尺六寸也。屬者,概足面而言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者,從足面而下至足底之骨也。骨圍大者,骨之粗大也。小者,骨之細小也。】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 註 此側身之骨度,皆縱而數之也。耳上之旁為角,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自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肋下臑內為腋,自柱骨至腋中計長四寸。脅骨之下為季脅,自腋以下至季脅,計長一尺二寸。捷骨之下為髀樞,一名髀厭,在臀之兩旁,即足少陽之環跳穴處。自季脅以下至髀樞,計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蓋骨內之中分,計長一尺九寸,即上之腿數也。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即下之腿數也。京骨,足太陽膀胱經穴名,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外踝骨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此側身之骨度也。】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
【 註 此頭側之橫度也。耳後高骨為完骨,入髮際四分。廣者,橫闊也。耳後當完骨者,從耳以至於腦後也。耳前當耳門者,從耳而至於鼻準也。此頭側之橫度也。兩顴之間相去七寸者,此當面之橫度也。】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 註 此形身前面之橫度也。】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 註 此形身背面之橫度也。】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 註 此兩足之縱橫數也。】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 註 此兩臂兩手之骨度也。本節者,指掌交接之骨節。末者指尖也。】
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 註 此脊背之骨度也。項髮以下至背骨者,自項後之髮際,至背骨之大椎,計長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於尾骶,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其奇分之九釐,在下節計算,故膂骨以上計有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則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節一釐,共計九寸八分七釐。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 註 此總結骨之度數,定經脈之長短也。經脈之浮而堅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此篇論骨氣而結經脈之血氣者,血脈資始於腎,骨之精氣盛,則經脈之血氣亦盛矣。】
決氣篇
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
【 註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不能潤澤皮膚,故毛色夭焦也,腎主骨而骨髓上通於腦,故腦髓消而脛痠耳鳴也。】
海論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 註 腦為髓之海,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故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督脈之風府,是髓海之上通於天而下通於經水也。】
五變篇
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皮膚薄而其肉無(月囷),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污然獨異,此其候也。然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
【 註 腎主骨,顴者,腎之外候也。故顴骨為骨之本,顴大則週身之骨皆大,顴小則知其骨之小也。臂薄者,股肱之大肉不豐也。地色者,地閣之色殆不與天庭同色,此土氣之卑污也。髓者骨之充,骨小則其髓不滿矣。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骨小皮薄,則陰陽兩虛,陽虛則生寒,陰虛則發熱,故其人骨小皮薄者,善病寒熱也。】
本臟篇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論痛篇
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針石之痛,火焫亦然。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於火焫亦然。
【 註 人之皮肉筋骨,皆借少陰、陽明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少陰秉先天之精氣,陽明化水穀之精微,是以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皆稟氣於少陰、陽明者也。黑色而美骨者,少陰之血氣盛也。肉緩皮膚厚者,陽明之血氣盛也。堅肉薄皮者,乃陽明氣弱,故不能耐針石火焫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足少陽感於寒濕則善痺,骨痛爪枯也。
【 註 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痺。爪者筋之餘,血氣皆少,不能榮養筋骨,以致寒濕之邪留痺,而為骨痛爪枯也。】
九宮八風篇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
【 註 久立則傷腰腎脛膝,故傷骨。】
九針篇
鹹走骨。病在骨,無食鹹。
扁鵲難經
骨痿
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牀。反此者,至於收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牀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
節痛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髓會
髓會絕骨。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節疼
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痺。濕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脈濇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胷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太陽病脈浮而緊,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痺,胷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中藏經 【 漢?華佗】
骨痛
陰邪入腎則骨痛腰痛,上引脊背疼。
痹絕
骨痺者,乃嗜慾不節,傷於腎也。氣內消則不能關禁,不能關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通,三焦痞則飲食不糟粕,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衝心舌,上衝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不遂,旁攻四肢則為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脈數,風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其證不一,要在詳明。
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足膝後平者,五日死。
節痛
歷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
脾病色黃,體重失便,目直視,脣反張,爪甲青,四逆吐食,百節疼痛,不能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
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脹滿,身體重,骨節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者,可治。
胃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已。
腎病,手足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痛,小腹結痛,氣上衝心,脈緩。
脈訣 【 晉?王叔和】
痛痿
心脈歌曰:溢關骨痛心煩躁,更兼頭面赤騂騂。
腎臟歌曰:奔豚臍下積,究竟骨將痿。
蒸熱
肺脈歌曰:沉細仍兼滑,因知是骨蒸。
濡脈歌曰:四體骨蒸勞熱甚,臟腑終傳命必殂。
絕枯
生死歌曰:脊疼腰重反覆難,此是骨絕五日看。
病人骨絕者,齒黃落,十日死。
濡脈歌曰:按之似有舉之無,髓海丹田定已枯。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骨極
骨極者,主腎也。腎應骨,骨與腎合。又曰:以冬遇病為骨痺,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耳鳴見黑色,是其候也。若腎病則骨極,牙齒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痺,腦髓痠,以冬壬癸日中邪傷風為腎風,風歷骨,故曰骨極。若氣陰,陰則虛,虛則寒,寒則面腫垢黑,腰脊痛,不健久立,屈伸不利,其氣衰則髮墮齒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則欬唾甚。若氣陽,陽則實,實則熱,熱則面色炲,隱曲膀胱不通,牙齒腦髓苦痛,手足痠痟,耳鳴色黑,是骨極之至也。須精別陰陽,審其清濁,知其分部,視其喘息。善治病者,始於皮膚筋脈,即須治之。若入臟腑,則半死矣。扁鵲云:骨絕不治。(疒肙)而切痛,伸縮不得,十日死。骨應足少陰,少陰氣絕則骨枯髮無澤,骨先死矣。
骨虛實
骨虛者,痠疼不安,好倦;骨實者,苦煩熱。凡骨虛實之應,主於腎膀胱。若其腑臟有病,從骨生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髓虛實
髓虛者腦痛不安,髓實者勇悍。凡髓虛實之應,主於肝膽。若其腑臟有病從髓生,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辨內外傷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所乘,無氣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若外傷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絕於內,腎主骨為寒,肝主筋為風。自古腎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遞相維持也。故經言膽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風,或傷寒,得病之日,便著牀枕,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疼痛,不能動搖,乃形質之傷。經云:寒傷形;又云:寒則筋攣骨痛,此之謂也。
骨痿
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諸痿皆屬於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故必先起於肺,然後熱傳入五臟,散為諸痿。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骨病應經
胷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諸骨痛,屬足少陽膽經見證也。
胻善瘈,節時腫,屬足厥陰肝經見證也。
節痛
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精定髓空,引水自救,此渴水飲不多,髓即溺下,小便多而濁,病屬下焦,謂之消腎。
如肢節疼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
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宜南星、半夏。
如瘦人肢節痛,是血虛,宜四物湯加防風、羌活。
如瘦人性急躁而肢節發熱,是血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酒炒黃蘗。
如肢節腫痛脈滑者,當是燥濕,宜蒼朮、南星,兼行氣藥木香、枳殼、檳榔。在下者加漢防己。
若肢節腫痛脈濇數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
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此是氣虛,兼有痰飲流注,宜參、朮、星、半。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節痛
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之囓,名曰白虎歷節風,治法詳風門中。
中濕之證,關節痛重,浮腫喘滿,腹脹煩悶,昏不知人,治法詳濕門中。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論骨大意
經云:腎主骨,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又云: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又云: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骨空
《素問》云: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王註云:是謂風府,通腦中也。一在齗基下。王註云:當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一在項後中復骨下。王注云:瘖門穴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王注云:上謂腦戶穴也。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林億云:長強在脊骶端,正在尻骨下。
數髓空在面挾鼻。王註云:顴髎等穴也。
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王註云:大迎穴也。
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王註云:近肩髃穴。
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王註云:在支溝上同身寸之一寸,是謂通間。
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王註云:在陰市上伏兔穴下,在承楗也。
胻骨穴在輔骨之上端。王註云:犢鼻也。
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
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王註云:八髎穴也。
扁骨有滲理腠,無髓孔,易髓無空。王註云:扁骨謂尻間扁戾骨也。其骨上有滲灌文理歸腠之,無別水孔也。
方
甘草附子湯 【 仲景,下同】 治骨節疼煩掣痛。
甘草 白朮各二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附子湯 治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疼,脈沉者。
茯苓 芍藥各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附子二枚,去皮臍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烏頭湯 治歷節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芪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 川烏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
右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 黃芪各二分 黃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艹舌)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虎骨酒 【 《千金方》,下同】 治骨虛痠疼不安,好倦,主膀胱寒。
虎骨一具,通炙取黃焦汁盡,碎如雀頭大
右取骨,釀米三石,麴四斗,水三石,如常釀酒法,酒熟封頭五十日,開飲之。
又方 治骨實苦痠疼煩熱。
葛根汁 生地黃汁 赤蜜各一斤 麥冬汁五合
右四味相和攪調,微火上煎三四沸,分三服。
骨髓疼方
虎骨四兩 芍藥一斤 生乾地黃五斤
右三味,(口父)咀,以清酒一斗,漬三宿,曝乾,復入酒中,如此取酒盡為度,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二。
大橘皮湯 【 《活人》】 治動氣在下,悞發其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運惡食,食則反吐,穀不得下。
橘皮去白,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人參一分 竹茹半升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以水二鍾,煎取一鍾,去滓,分二服。
金剛丸 【 《保命集》,下同】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牀,宜益精。
萆薢 杜仲炒 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各等分
右為細末,酒煮猪腰子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 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於牀,筋緩不能收持,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 萆薢 杜仲炒去絲 蓯蓉酒浸 防風 菟絲子酒浸 白蒺藜各等分 桂枝減半
右為細末,酒煮猪腰子搗丸,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地仙丹 【 丹溪,下同】 治厲節疼痛。
牛膝 蓯蓉 附子 川椒各四兩 木鼈子 地龍 覆盆子 白附子 菟絲子 骨碎補 赤小豆 南星 羌活 何首烏 狗脊 萆薢 防風 烏藥各二兩 白朮 甘草 白茯苓 川烏各一兩 人參 黃芪各一兩半
右為末,酒糊丸,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敗毒散 治前證。
羌活 獨活 人參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殼麩炒 川芎 桔梗各等分
右剉,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三片,薄荷五葉煎,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傷濕加白朮,腳痛加天麻。
乳香丸 治前證。
白附子炮 南星 白芷 沒藥另研 赤小豆 荊芥穗 藿香葉 骨碎補 乳香另研,各一兩 五靈脂 川烏炮去皮臍尖 糯米炒,各二兩 草烏炮去皮臍尖 京墨煅,各五兩 松脂半兩,研
右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冷酒吞下,茶亦得,不拘時。忌熱物。
虎潛丸 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及骨蒸勞熱。
黃蘗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熟地黃各三兩 虎脛骨酥炙,一對 龜板酥炙,四兩 鎖陽酒潤 當歸酒洗,各兩半 牛膝酒蒸 白芍藥酒炒 陳皮鹽水潤,各二兩
右為末,羯羊肉酒煮爛,搗為丸,鹽湯下。冬加乾薑一兩。
大羌活湯 【 《衛生寶鑑》,下同】 治風濕骨節疼痛,難以屈伸。
羌活 升麻各一錢 獨活七分 蒼朮 防風 威靈仙 白朮 當歸 白茯苓 澤瀉各半錢
右十味,(口父)咀,作十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一服,食後一服。忌酒麵生冷硬物。
拈痛散 治肢節疼痛熨烙藥。
羌活 獨活 防風 細辛 肉桂 白朮 良薑 麻黃不去節 天麻 川烏生去皮 葛根 吳茱萸 乳香研 川椒去目 全蠍生 當歸各一兩 川薑半兩
右十七味,為粗末,入乳香研勻,每抄藥十錢,痛甚者十五錢,同細鹽一升,炒令極熱,熟絹袋盛,熨烙痛處,不拘時,早晚頓用。藥冷,再炒一次。用畢甚妙。藥不用,棄之。
加味虎潛丸 虎之精力潛於脛骨,人腎主骨而司精,精弱則骨痿,用此強骨補精,故名虎潛。
人參 黃芪 芍藥 黃蘗酒浸 當歸酒浸 山藥 牛膝酒洗,各一兩 枸杞 鎖陽酥炙黃 虎脛骨酒浸一宿,酥炙黃 五味子各七錢五分 熟地四兩
右煉蜜加猪脊髓,丸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下。
鹿角丸 治骨虛極,面腫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氣血衰憊,髮落齒枯,甚則喜唾。
鹿角二兩 牛膝酒浸焙,一兩半
右為細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羌活補髓丸 【 《千金方》,下同】 治髓虛腦病不安,膽腑中寒。
羌活 芎藭 當歸 桂心各二兩 人參四兩 大棗肉研如脂 羊髓 酥各一升 牛髓 大麻仁各二升,熬研如脂
右十味,先搗五種乾藥為末,下棗膏、麻仁又搗,相濡為一家,下二髓并酥,內銅鉢中重湯煎,取為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稍加至四十丸。
柴胡發泄湯 治髓實勇悍驚熱,主熱。
柴胡 升麻 黃芩 細辛 枳實 梔子仁 芒硝各三兩 淡竹葉 生地各一升 澤瀉四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硝,分三服。
經驗方 治風毒藏於髓中。
芍藥二分 虎骨炙,一兩
右為末,用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
單方
渾身骨痛:破草鞋燒灰,香油和,貼痛處,即止。 【 《救急方》】
磁石:強骨氣,酢淬九次,水飛為末,鹽湯調下。 【 《本草》,下同】
牛膝:填骨髓,或煎或丸,或釀酒服,并佳。
石斛:治骨中久冷虛損,丸服皆佳,久服永無骨痛。
五味子:壯筋骨,作丸久服,佳。
知母:主骨熱勞,或丸服,或煎服,佳。
補骨脂:主骨髓傷敗,或丸服,或末服,并佳。
地骨皮:主骨熱,煮湯常服,佳。
鼈甲:除骨節間勞熱,取甲炙黃為末,酒下一錢;其肉作羹食之,佳。
川椒:逐骨節寒濕痺痛,煮服丸服,并佳。
海松子:主骨節風,可作粥常服。
牛髓:填骨髓,以酒和服,良。
黃狗肉:填骨髓,爛煮食之。
骨髓中冷痛:取地黃汁一石,酒二斗相攪,重煎溫服,日三,補髓。 【 《千金方》】
濕氣作痛:白朮切片,煎汁熬膏,白湯點服。 【 《集簡方》】
中濕骨痛:白朮一兩,酒三盞,煎一盞,頓服。不飲酒,以水煎之。 【 《三因方》】
筋骨疼痛,因風熱者:石膏三錢,飛羅麵七錢,為末,水和煅紅,冷定滾酒化服,被蓋取汗,連服三日,即除根。 【 《筆峯雜興》】
筋骨疼痛:猩紅三錢,枯礬四錢,為末,作三紙撚,每旦以一撚蘸油點火熏臍,被覆臥之,取汗。 【 《纂要奇方》】
歷節風痛:松葉搗汁一升,以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三服。 【 《千金方》】
筋骨疼痛:不拘風濕氣楊梅瘡,及女人月家病,先用此藥止痛,然後調理。乾馬齒莧一斤、濕馬齒莧二斤、五加皮半斤、蒼朮四兩,舂碎,以水煎湯洗澡,急用葱薑擂爛,沖熱湯三碗服之,煖處取汗,立時痛止也。 【 《海上名方》】
薏苡仁酒:去風濕,強筋骨,益肺腎,健脾胃。用絕好薏苡仁粉,同麴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
風毒骨痛在髓中: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 【 《經驗方》】
針灸
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痺,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痠,體解(亻亦)然不去矣。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靈樞經》曰:經輸治骨髓。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佈胷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大絡脈也。
刺脊間中髓為傴。
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腎之應也。
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痺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陽之經補之。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囓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何以知骨之病也?伯高曰: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骨有屬,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百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少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
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銳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痺。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難經》曰:骨會大杼,骨病治此,宜灸之。
《保命集》曰:百節疼痛,實無所知,三稜針刺絕骨出血。
《醫學綱目》曰:筋攣骨痛,補魂門。
《古今醫統》曰:骨寒髓冷火來燒,靈餌妙穴分明記。
《素問》曰:病有在筋者,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醫案
《衛生寶鑑》曰:真定府張大年二十有九,素嗜酒,至元辛未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屈伸不利,膝臏亦然。心下痞滿,身體沉重,不欲飲食,食即欲吐,面色萎黃,精神減少。至六月間,來求予治之。診其脈沉而緩,緩者脾也。《難經》云:俞主體重節痛。俞者,脾之所主,四肢為脾,蓋其人素飲酒,加之時助,濕氣大勝,流於四肢,故為腫痛。《內經》云:諸濕腫痛,皆屬脾土。仲景云:濕流關節,肢體煩痛。此之謂也。宜以大羌活湯主之。《內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以苦發之,以淡滲之。又云,風能勝濕。羌活、獨活苦溫,透關節而勝濕,故以為君。升麻苦平,威靈仙、防風、蒼朮苦辛溫,發之者也,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求當歸辛溫以散之,甘草益氣緩中,澤瀉鹹平,茯苓甘平,導濕而利小便,以淡滲之為使。氣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濕也。
《薛己醫案》曰:錦衣楊永興筋骨軟痛,氣粗痰盛,作渴喜水,或用愈風湯、天麻丸,更加痰甚,體麻。余以為脾腎俱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三月餘而痊。
陶天爵妾媵素多,時患頭運,痰甚,勞則肢體萎軟,筋骨作痛,殊類風證。余以為腎虛不能納氣歸源,用加減八味丸而痊。後因房勞氣惱,頭運項強,耳下作痛,此肝火證,仍用前藥,滋腎水、生肝血、制風火而愈。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乾目赤,頭眩痰涌,胷膈不利,小便赤濇而短少,夜間痰熱殊甚,遍身作癢如蟲行,此肝經氣燥而風動也,用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柴胡治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