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陰門
景岳全書 【 明?張介賓】
陰器縱痿
凡男子陽痿不起,多由命門火衰,精氣虛冷,或以七情勞倦,損傷生陽之氣,多致此證。亦有濕熱熾盛,以致宗筋弛縱,而為痿弱者。譬以暑熱之極,則諸物綿萎。經云壯火食氣,亦此謂也。然有火無火,脈證可別,但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僅有之耳。
凡思慮焦勞,憂鬱太過者,多致陽痿。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此宗筋為精血之孔道,而精血實宗筋之化源。若以憂思太過,抑損心脾,則病及陽明衝脈,而水穀氣血之海,必有所虧,氣血虧而陽道斯不振矣。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及女子不月者,即此之謂。
凡驚恐不釋者,亦致陽痿。經曰恐傷腎,即此謂也。故凡遇大驚卒恐,能令人遺失小便,即傷腎之驗。又或於陽旺之時,忽有驚恐,則陽道立痿,亦其驗也。
命門火衰,精氣虛寒而陽痿者,宜右歸丸、贊育丹、石刻安腎丸之類主之。若火不甚衰,而止因血氣薄弱者,宜左歸丸、斑龍丸、全鹿丸之類主之。
凡思慮驚恐,以致腎虧損而陽道痿者,必須培養心脾,使胃氣漸充,則衝任始振,而元陽可復也,宜七福飲、歸脾湯之類主之。然必大釋懷抱,以舒神氣,庶能奏效,否則徒資藥力無益也。其有憂思恐懼太過者,每多損抑陽氣,若不益火,終無生意,宜七福飲加桂、附、枸杞之類主之。
凡肝腎濕熱,以致宗筋弛縱者,亦為陽痿。治宜清火以堅腎,然必有火證火脈,內外相符者,方是其證。宜滋陰八味丸,或丹溪大補陰丸、虎潛丸之類主之。如火之甚者,滋腎丸、大補丸之類皆可用。
疝論
疝氣病者,凡小腹睾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者,皆是也。但疝證不一,如《內經》所謂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疒頹)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有衝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結氣在陰而氣逆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也;有六經風疝者,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者是也;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是也。凡此七者,總皆疝之為義。然疝之為病,不獨男子有之,而婦人亦有之。經曰: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又曰:厥陰所謂(疒頹)疝,婦人少腹腫也。至若衝疝瘕之屬,亦皆男婦之所同病者。然惟睾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觀張子和曰:夫遺溺閉癃,陰痿脬痺,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病也。若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病也。但女子不謂七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此說誠非謬也。然今人但言男子之疝,而全不知婦人之疝,殊失之矣。
疝氣所屬,本非一經。如《內經》所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又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又曰: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疒頹)疝。又曰:邪在小腸者,連睾系,屬於脊。又曰: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又如心肝脾肺腎五疝之脈,各有所辨。此《素問》言諸經之疝也。又經筋等篇言足陽明之筋,病(疒貴)疝腹筋急;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等義,此《靈樞》言諸經之疝也。自張子和云: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其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言,予皆不取。乃引《靈樞》之論曰:足厥陰之筋,聚於陰器,故陽明與太陰之筋,皆會於陰器。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此子和之意,以疝為筋病,而筋主於肝,故為疝必厥陰,似亦有理,而實則不然。觀《內經》諸論之如前者,謂非《靈》、《素》之言,而子和皆可不取乎?且筋雖主於厥陰,然散見諸經,即為諸經之筋矣。若病在諸經,固可因筋而廢經乎?矧如厥論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合也。又痿論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此亦可以不取乎?然則小腹前陰之經,則厥陰、少陰、太陰、陽明、少陽、太陽,以至衝、任、督脈,皆有所涉。今考《銅人經》治疝之法,則諸經皆有俞穴。若謂止屬厥陰,則諸經皆廢矣。即子和亦歷指諸經之穴,謂諸穴雖亦治疝,然終非受疝之地,此何說也?自後丹溪遂因子和之言,謂經有七疝,寒、水、筋、血、氣、狐、(疒頹)也,專主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再至戴原禮,又因丹溪之說,云疝本屬厥陰之一經。余嘗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嗚呼!此等議論,皆後學臆見,果堪信乎?果堪法乎?醫失真傳,類多如此。故非《靈》、《素》、《銅人》之言,余誠不敢取也。
疝氣之病,有寒證亦有熱證。然必因先受寒濕,或犯生冷,以致邪聚陰分,此其肇端之始,則未有不因寒濕而致然者。及其病鬱既久,則鬱而成熱者有之。或以陽臟之人,火因邪聚,而濕熱相資者,亦有之。故在《內經》言疝,則寒熱皆有所論。如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疒頹)癃疝也;曰肝脾得之寒濕,與疝同法;曰太陽、太陰、陽明之勝復,皆有疝氣,是皆言疝之寒也。又如曰脾風傳腎,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曰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是皆言疝之熱也。此《內經》之言寒言熱,未嘗偏廢者如此。觀丹溪曰: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者。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恐末為備。此丹溪之論如此。故其治多從火,而倍用山梔、黃蘗之屬。余則不能無言也。觀《內經》之言疝者如前,原非只作寒論,第言寒者,較多於熱,亦自疝家之正,理不可易也。矧疝以寒邪入經,所以為痛,及其久也方為鬱熱,使其始不受寒,何由致疝?此寒為本而熱為標也。若謂始於濕熱在經,又得邪氣外束,所以作痛,則反以熱為本而寒為標矣,豈其然乎?至若踢冰涉水,終身不病者,此雖有貴賤之分,久暫之異,然必以陽氣內實,而寒不能犯者有之。若謂無熱在內,故寒自不入,又豈其然乎?此致病之因,有不得不辨也。是以《內經》之論,凡至切至當者,胡可弗遵?後世之談其多鑿多偏者,安庸盡信?再若治此之法,固不可必其為寒,又不可必其為熱。但治初受之邪,必當以溫經散寒,行氣除濕為主。切不可早用寒涼,致留邪氣,則遺害非淺。及其久也,則有始終以寒者,有因寒鬱熱者,有元陽受傷而虛陷日甚者。但當察其形氣病因,而因病制方。若果有熱證、熱脈,顯然外見者,方可治以寒涼。如無熱證可據,而執云大抵疝由濕熱,則無者生之,有者甚之矣。此習俗之通弊,又不可不鑒也。
論治
凡治疝之法,當察所由。此雖以受寒受濕,因而成疝,然或以色慾,或以勞損,或以鬱怒,或以飲食酒濕之後,不知戒慎,致受寒邪,則以陰求陰,流結於衝任血氣之海,而下歸陰分,遂成諸疝。故其為病,則有遇寒而發者;有鬱久成熱,遇熱而發者;有鬱則氣逆,遇鬱怒而發者;有濕因寒滯。遇濕而發者;有疲極則傷筋,遇勞苦而發者;有虛邪在少陰厥陰,遇色慾而發者;有飲食之濕在陽明、太陰,遇酒酪而發者。至其久也,則正氣陷而不舉,邪氣留而不去,而為(疒頹)為木,難於愈矣。故治此者,必當因其所因,辨而治之,則無不隨手可愈。若茫然混然,徒執一偏之見而至老不寤者,即與之談,終無益也。
治疝必先治氣,故病名亦曰疝氣,非無謂也。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逆有逆氣。氣在陽分則有氣中之氣,氣在陰分則有血中之氣。凡氣實者必須破氣,氣虛者必須補氣。故治疝者,必於諸證之中,俱當兼用氣藥。如疝之暴痛,或痛甚者,必以氣逆,宜先用荔香散;氣實多滯者,宜寶鑑川楝散,或天台烏藥散。非有實邪而寒勝者,宜煖肝煎主之。
寒疝最能作痛,多因觸冒寒邪,或犯生冷所致。凡喜煖惡寒,脈弦細,鼻尖手足多冷,大小便無熱之類,皆是也。寒微者,宜荔香散、煖肝煎、腎氣丸、神應散、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寒甚者,宜醫林四神丸、《百一選方》十補丸、壺盧巴丸、沉香桂附丸之類主之。一法以五積散加鹽炒吳茱萸、小茴香各一錢,薑五片,葱白五寸同煎,空心熱服,大治氣痛不可忍。
熱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於陰分而為痛者,必有熱證、熱脈,或大便秘結,或小水熱閉不通,或為脹為滿,而煩熱喜冷者是也。宜大分清飲,或茵陳飲加茴香、川楝子之類,或以加味通心飲、葵子湯之類主之。又有腎本不虛而肝經濕熱火旺,莖中作痛,筋急縮,或痛或癢,或腫或挺縱不收,白物如精,隨溺而下者,此筋疝也。宜龍膽瀉肝湯主之。
濕疝多為重墜脹滿,然亦有痛者,宜以前寒熱證參而治之。有不痛而久墜不愈者,是即(疒頹)疝之屬。單宜治濕理氣,以加味五苓散,或《局方》守效丸,或蒼朮散,或三層茴香丸之屬主之。一云,凡治(疒頹)疝,非斷房事厚味,不能取效。
疝病遇酒而發者,多因濕熱,當先去其濕。濕而熱者,大分清飲加茴香、川楝之屬。濕兼寒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或以葛花解酲湯加減用之。
血結少腹間者,是為血疝。但察其非氣非食,小腹鞕而有形,大便秘結而黑,小水利者,必血積血疝之屬,宜桃仁膏,或桃仁煎,或玉燭散之類下之。
疝遇色慾而發者,是必陰虛之屬。若陰虛兼動相火者,宜以六味地黃湯加黃蘗、知母、山梔、茴香、川楝之類主之。若陰虛無火,或兼有寒而痛精虛者,宜理陰煎,或八味地黃湯加茴香、枸杞之類,或用煖肝煎主之。
疝久者必多虛證。或以元氣本虛而偶患者,或不耐勞苦而微勞即發者,當以脈證辨之。凡治虛疝,當察其虛在陰分,或在陽分。陰分者,輕則煖肝煎、八味地黃湯;甚則理陰煎、補陰益氣煎之類酌而用之。若陽虛者,宜溫胃飲、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若陽虛至甚者,必用桂、附、椒、薑,或以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若虛中挾滯者,宜以前法為主,而加以疏導之藥,如川楝子、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屬,酌其宜而佐用之。
疝有邪實當下者,詳張子和論中。
按子和七疝之治,雖各有不同,然無非用下,則不能無偏,故劉宗厚、徐用誠皆疑而議之,亦謂其太過耳,非謂盡不可用也。再觀丹溪之法,則曰治疝大不宜下,是又相左之甚矣。余因考子和治案,如治蔡參軍因坐濕地,疝痛不堪,用導水丸下之而愈。又治一人因瘧渴過飲漿水病疝,醫進薑、附,為燥熱所壅,以致陰囊重墜,大如升斗,乃先以導水丸、後用猪膚散大下之而愈。又如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石投水,遂以導水丸、次以通經散大下之而愈。若此類者豈皆不可下乎?故但宜酌其虛實緩急,如或為邪熱所閉、或以少年暴疾、或以腫硬赤痛之極者,則如導水丸、三花神祐丸、禹功散之類皆所當用。蓋邪盛而急,勢不可當,有非行氣利水等劑所能及者,則不得不攻。此子和之法,亦自有必不可廢者,是不可不察也。
陰瘡
凡治此之法,若腫痛內外俱潰者,宜芍藥蒺藜煎為最佳,或四物湯加梔子、丹皮、膽草、荊芥,或用加味逍遙散。
若濕癢者,宜芍藥蒺藜煎,或歸脾湯加柴、梔、丹皮。
淋濇者,宜龍膽瀉肝湯加白朮、丹皮。
淋濇而火盛痛脹者,宜大分清飲,或抽薪飲。
腫而墜毒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丹皮。
可洗者,用百草煎。
可傅者,宜螵蛸散、完瘡散。
下疳
下疳一證,本肝腎濕熱證也。若無外因而病者,不過去其濕熱或滋真陰。濕熱既清,其瘡自愈,無足慮也。惟感觸淫毒而患者,毒有淺深,則病有微甚,皆宜用百草熏洗,外以螵蛸散敷之,則輕者自愈。若濕熱甚而為腫為痛者,宜用芍藥蒺藜煎兼而治之。如毒甚者,必用萆薢湯亦可。
若感觸淫邪,毒自少陰直入精宮者,不易愈,即治如前法。然不見便毒廣瘡發出,而後下疳始愈。既見瘡毒,即當於本證條下條法治之。
便毒
便毒論,治如薛氏之法,固已詳矣。然又惟交感不潔,遭淫毒而患者,為最多。每每先起下疳,下疳未已,便毒繼之,此濕熱穢毒之為患也。凡初起腫痛,尚未成膿,而元氣尚強者,速宜先去其毒,惟會膿散或牡蠣散為最善。若已成膿,則或針或蝕,惟速去其膿,隨因證調補,使速收口為善。
若初起一核,其痛微,其腫漫者,此有二證,一以邪輕,一以元氣虛弱,毒深而然。若邪輕者,只用會通膏加麝香貼之,無有不散,或降癰散亦可。若元氣虛弱而毒深者,既不肯散,又不早潰,愈久必愈甚,最為可畏。及其潰後,多不能收,輕則為瘻,重則殞命,此惟大補元氣,方不致害。
若焮腫痛甚,膿已將成,勢不能消,宜用降癰散留頭圍之,則勢可斂、痛可解、膿可速成而潰也。
石室祕籙 【 清?陳士鐸】
強陽不倒
強陽不倒,此虛火炎上,而肺金之氣,不能下行故爾。若用黃蘗、知母二味煎湯飲之,立時消散。然而自倒之後,終歲經年,不能重振,亦自苦也。方用元參、麥冬各三兩,肉桂三分,水煎服即倒。此方妙在元參以瀉腎中浮遊之火;尤妙肉桂三分,引其入宅,而招致其沸越之火,同氣相求,火自回合。況麥冬又助肺金之氣清肅下行以生腎水,水足,火自息矣。
痿陽不振
至於痿而不振者,乃過於琢削,日泄其腎中之水,而腎中之火,亦日消亡。蓋水去而火亦去,必然之理。如一家人口,廚下無水,又何以煮爨而生煙?必汲其泉源,而後取其薪炭,可以鑽燧取火,以煮飲食,否則空鐺安爨也。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遠志、巴戟天、杜仲、肉蓯蓉各一錢,人參、枸杞子各三錢,茯神、肉桂各二錢,白朮五錢,水煎服,一劑起,二劑強,三劑妙。老人倍加。此方用熱藥於補水之中,則火起而不愁炎燒之禍,自然煮湯可飲,煮米可餐,斷不致焦釜沸乾,或虞爆碎也。
陽倒不舉,方用熟地一斤,黃芪二斤,巴戟天、當歸各六兩,肉桂、柏子仁去油,覆盆子、麥冬各三兩,白朮八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湯送下一兩,自然陽旺不倒矣。
狐疝
男子與女子之治,原無分別,然而亦有殊處。男子與婦人殊者,疝病,陽強不倒、痿而不舉。然而疝病與婦人異者,止狐疝不同耳,餘俱相同。狐疝者,日間縮在囊之上,夜間垂在囊之下也。此乃寒濕,又感陰陽不正之氣,乘於交感之際,或在神道之旁,或在風濕之際,感而成之也。方用杜若五錢,搗汁,以涼水浣之,取汁一碗,加沙參一兩,肉桂、桂枝、小茴香、橘核各一錢,水煎服。一服即伸出,二服即消,三服全愈。
方
固真湯 【 《東垣十書》,下同】 治陰汗濕癢,正月內定此方。
升麻 柴胡 羌活各一錢 炙甘草 澤瀉各一錢半 草龍膽炒 知母炒 黃蘗各二錢
右剉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稍熱空心服,以美膳壓之。
升陽除濕湯 治兩外腎冷,兩髀樞陰汗,前陰痿弱,陰囊濕癢,臊氣。
澤瀉 升麻各一錢半 紅花少許 生甘草 黃蘗酒製,各二錢 草龍膽 當歸梢 羌活 麻黃根 柴胡 漢防己 白茯苓各一錢 五味子二十粒
右水三大盞,煎至一盞,稍熱服,食前。忌酒、濕麵、房事。
龍膽瀉肝湯 治陰部時復濕癢及臊臭。
柴胡梢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 木通各五分 當歸梢 龍膽草 生地黃各三分
右(口父)咀,水三大盞,煎至一盞,空心稍熱服,更以美膳壓之。
溫腎湯 治前證,二月定此方。
麻黃 柴胡梢各六分 澤瀉二錢 防風根 蒼朮各一錢半 白朮 猪苓 升麻 白茯苓 黃蘗酒炒,各一錢
右件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稍熱服,食前。天晴明服之,候一時辰許,方食。
補肝湯 治前證。
黃芪七分 人參 白茯苓 葛根各三分 甘草炙 蒼朮各五分 猪苓 升麻各四分 知母 柴胡 羌活 陳皮 歸身 黃蘗炒 防風 澤瀉 神麴末 連翹各二分 水二大盞,煎一盞,稍熱,空心、食前服。忌酒、濕麵。
清震湯 治前證,十二月定此方。
羌活 酒黃蘗各一錢 升麻 柴胡 蒼朮 黃芩各五分 防風 猪苓 麻黃根各三分 藁本 甘草炙 當歸身各二分 紅花一分 澤瀉四分 水二盞,煎一盞,臨臥服。忌同前。
大蒜丸 治陰汗濕癢。
大蒜不拘多少
右煨,剝去皮,爛研,同淡豆豉末,搜丸如梧子大,朱硃為衣,每服三十丸,棗子燈心煎湯送下。
陰汗濕癢方
爐甘石二錢半 真蛤粉一錢二分半
右為粉,扑敷。
蟠葱散 【 《和劑》】 治男子婦人脾胃虛冷,攻築心腹,脅肋刺痛,胷膈痞悶,背膊連項拘急疼痛,不思飲食,時或嘔逆,霍亂轉筋,腹冷泄瀉,膀胱氣刺小腸及外腎腫痛;及治婦人血氣攻刺,癥瘕塊硬,帶下赤白,或發寒熱,胎前產後,惡血不止,臍腹疼痛,一切虛冷。
延胡索三兩 蒼朮泔浸一宿 甘草炙,各半斤 白茯苓 蓬朮 三稜煨 青皮各六兩 丁皮 縮砂仁 檳榔各四兩 肉桂 乾薑炮,各二兩
右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連根葱白一莖,煎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
又方 治陰忽疼痛。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苦楝子 懷香子 沒藥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熱酒調服。
銅綠散 【 《醫學入門》,下同】 治男女陰濕瘡,蟲蝕瘡。
五倍子五錢 白礬一錢 乳香 銅綠各五分 輕粉二分半
右為末,先以藥水洗,後摻之。
蟬蛻散 治脬囊忽腫,多因坐臥濕地,或為蟲蟻吹著。
蟬蛻半兩
右用水一碗,煎湯洗,再溫再洗,仍與五苓散合三疝湯加燈心煎服。
瀉肝清熱湯 【 《瘡瘍全書》,下同】 治肝經濕熱,流毒膀胱經,生腎囊癰。
龍膽草酒拌炒 當歸梢 車前子炒 澤瀉 生地 芍藥 黃連 黃蘗 知母 淡竹葉 木通 防風各一錢 甘草梢五分
右作一劑,水二碗,煎八分,食前服。
烏金散 治前證腐壞,用此敷之。
麩不拘多少,燒存性 紫蘇葉
右為細末,香油調搽,乾摻亦可。
加味小柴胡湯 治前證潰爛,飲食少思,日晡發熱。
柴胡 人參 黃芩 川芎 白朮 黃芪 當歸 甘草 黃蘗 知母各一錢 半夏 白芍各五分
右水煎服。
摻藥 治前證。
輕粉 孩兒茶各二錢 紅絨灰一錢五分 飛丹 鷄內金燒存性 爐甘石煅,各一錢 冰片三分 真珠五分 麝香二分
右為極細末,摻瘡上。
清濕瀉肝湯 治腫毒疳瘡。
升麻 羌活 柴胡 知母 黃蘗 澤瀉 青皮 川芎 生地 蒼朮 木通 龍膽 生甘草
右(口父)咀,水煎服。熱加黃芩,小便不利加車前子,虛加人參。
又方 治氣弱無力,莖根下生瘡,膿水不止。
人參 黃芪 當歸 柴胡 升麻 甘草梢 黃蘗 知母 紅花 白芍 黃芩 龍膽草
右(口父)咀,水煎服。
防風羌活湯 治下疳。
防風 羌活 荊芥 獨活 製黃芪 牛蒡子 山梔 甘草 木通 蒼朮 車前子 天花粉
右(口父)咀,水煎服。
洗方 治下疳。
冬青葉四五十片 甘草 黃蘗 防風
右(口父)咀,煎湯洗之。
摻藥 治下疳。
孩兒茶 輕粉 黃蘗 冰片 橄欖核燒,各一錢
右為末,摻之。
又方 治內外蛀疳瘡,并小便一切疳疾。
蒼朮 黃蘗 滑石各二錢 秦艽一錢
右(口父)咀,水煎服。如小便濇滯疼痛,加甘草節、蒲黃。
又方 治前證。
黃芪 白蒺藜 羌活 白附子各二錢
右末之,用猪腰子一副,竹刀切破,入藥在內,綫紮定,白酒煮熟,空心服之。
隔紙膏 治小便疳瘡大爛者。
麵粉 白蠟各一兩 黃蠟八錢 冰片一錢 先用麻油三兩,火上熬化二蠟,隨下麵粉,次下冰片,為隔紙膏貼之,五日後痛即止,肉即生矣。
茯苓補心湯 治一切妬精陰瘡。
白茯苓 乾葛 前胡 桔梗 甘草 陳皮 白芍 紫蘇 人參 半夏 當歸 熟地 川芎 枳殼
右(口父)咀,薑三片,棗肉二枚,燈心二十莖,水二鍾,煎服。
補心養胃湯 治前證。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朮 黃連 當歸 生地 青皮 白芍 檳榔 烏藥 遠志 滑石 山梔 車前子 延胡索 川芎
右(口父)咀,水煎服。
內補托裏流氣飲 治前證。
茯苓 澤瀉 猪苓 紫蘇 山梔 甘草節 黃連 白朮 川芎 當歸 生地 白蒺藜 白芍 人參 黃芪 木通 青皮 香附子 苦參
右(口父)咀,水煎服。
水黃膏 治前證。
黃連二兩,水二碗,文武火煎至一碗,濾去滓,再重湯慢火煎至一酒杯 加冰片三分 麝香三分 輕粉五分 硫黃末一錢
右俱研末,以黃連汁調和,用鵝毛潤患處,立效。
一抹散 治前證。
黃連末 鹿角灰 鷄內金灰各一錢 紅絨灰 孩兒茶各七分 珍珠末 冰片 輕粉各五分 麝香三分
右為細末,乾摻患處。
洗方 治陰蝕(上匿下虫)瘡。
川椒五分 蛇牀子半斤 白礬三錢 桃枝 柳枝各七枝 蘄艾 苦參各一兩
右用米泔水五六碗,煎滾去滓,乘熱熏洗之。
又方 治前證。
雄黃一錢 硫黃五分 木鼈子一枚,去殼剉片 桃仁五粒 艾五錢 入前藥在內,作條放在馬桶熏之,其蟲即死。
麻黃湯 治陰腫或瘡或爛。
麻黃 黃連 蛇牀子各五錢 蘄艾三錢 烏梅三枚 大戟 防風 白礬各八錢
右剉,煎湯熏洗;再用孩兒茶一錢,輕粉、冰片、杏仁灰各五分,為末摻之。
黃芩湯 治妬精陰瘡。
當歸 黃芩 川芎 大黃 白礬各二錢 黃連三錢
右剉,水五碗煎,熏洗;洗後敷雄黃、硫黃、輕粉末。
又方 治陰爛。
孩兒茶 鷄內金各一錢 輕粉五分 冰片三分
右為細末,乾摻上。
又方 治陰瘡,與男子妬精瘡略同。
黃丹 枯礬 萹蓄 藁本各一兩 硫黃五錢 蛇蛻一條,燒灰
龍膽湯 治左右便毒。
龍膽草一錢 木鼈子三枚 大黃三錢 桃仁 紅花 當歸鬚各等分 (艹舌)蔞一枚
右(口父)咀,水酒各一碗,煎八分,去滓,夜露一宿,次早,空心溫服,行利十餘次。
荊防敗毒散 治前證
穿山甲 甘草 紅花 羌活 當歸 金銀花 天花粉 赤芍 防風 生地黃 木通 枳殼 川芎 烏藥各一錢 槐花末,二錢 牛膝五錢
右,水煎服。
敗毒流氣飲 治小腸流注。
紫蘇 桔梗 枳殼 甘草 香附 防風 川芎 羌活 獨活 白芷 白芍 檳榔 茴香 澤瀉 延胡索
右(口父)咀,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清心流氣飲 治前證。
白朮 茯苓 猪苓 澤瀉 麥冬 青皮 防風 柴胡 羌活 赤芍 香附 生地黃 川芎 紫蘇 甘草
右(口父)咀,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小便不利,加車前子、滑石、木通。
乳香散 【 《儒門事親》】 治下疳。
乳香 沒藥 輕粉 黃丹 龍骨 烏鰂骨 黃連 黃芩 銅綠各等分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先以溫漿水洗過,摻疳瘡上。
疳蝕散 治同上。
蝦蟆 木香 硫黃 鐵精等分
右,五月五日為末,入麝香少許,摻敷患處。
青木香丸 【 《醫學入門》】 治寒疝及膀胱疝氣腫氣。
破故紙 蓽澄茄 檳榔各二兩 青木香一兩 黑丑頭末三兩
右為末,水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又方
青木香丸二百粒 螌蝥七個
右同炒,令微香,以磁器蓋之,候冷去蝥,每五十丸,茴香酒吞下。蓋疝屬肝,故借蝥以治風。
當歸四逆湯 【 《醫學綱目》】 治寒疝,臍下冷痛。
當歸一錢二分 附子 肉桂 茴香各一錢 白芍藥 柴胡各九分 延胡索 川楝子 茯苓各七分 澤瀉五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空心服。
羊肉湯 【 《金匱要略》】 治寒疝臍腹脹痛,手不敢近。
羊肉一斤 生薑五兩 當歸三兩
右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
葱白散 【 《三因方》】 治寒冷氣,入膀胱作痛。
川芎 當歸 枳殼 厚朴 蓬朮 三稜 肉桂 乾薑 人參 神鞠 麥芽 青皮 茴香 木香 熟地黃 白芍藥 赤茯苓 川楝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葱白二莖,鹽一匙,煎服。
四神丸 【 《丹溪心法》】 治冷疝脹痛。
吳茱萸一半酒浸,一半酢浸,焙乾 蓽澄茄 青木香各五錢 大香附一兩
右為末,糊丸梧子大,鹽湯下七八十丸。
秘傳茱萸內消丸 【 《直指方》】 治疝氣及陰(疒貴)偏大,或生瘡出黃水。
吳茱萸半酒半酢,浸一宿,焙乾 山茱萸 肉桂 馬藺花酢浸,焙 木香 黑丑頭末 茴香鹽炒 延胡索炒 川楝肉 青皮 陳皮并去白 海藻洗去鹹,焙 桃仁炒 白蒺藜炒,各五錢
右為末,酒糊丸梧子大,鹽湯或溫酒下五七十丸。
牡礬丹 【 《醫學入門》,下同】 治陰囊生瘡出水,其癢甚苦,搔之無足,後必痛。
牡蠣粉 黃丹各二兩 枯白礬四兩
右為末,遇夜用手捏藥於癢處擦之,連擦三四次,自然平復。
加減柴苓湯 治諸疝因濕熱腫痛出水。
柴胡 澤瀉各一錢 半夏 赤茯苓 荔枝核 白朮 猪苓 山楂 梔子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無荔核則代以橘核。
神聖代針散 【 《醫學正傳》】 治血積疝痛,及諸疝刺痛,服之神效。
乳香 沒藥并去油,研 當歸 白芷 川芎 芫青製,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字,甚者五分,先點好茶一盞,次摻藥末在茶上,不得吹攪,立地細細呷之。
蕩疝丸 【 《古今醫鑑》】 治氣疝。
蓬朮 木香各四錢 黑丑頭末 破故紙炒 茴香炒 川楝子炒,各一兩 青皮 陳皮各三錢
右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氣疝飲 【 《醫學入門》】 治氣疝。
黃連以吳茱萸煎水浸,炒,二錢 甘草三分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白芍藥 陳皮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服。
三茱丸 【 《丹溪心法》】 治氣疝腫痛。
山茱萸 吳茱萸 食茱萸各二兩 川楝一兩 破故紙炒,一兩七錢 螌蝥十四個,同炒赤,去蝥 黑丑頭末炒一兩 青鹽 青皮 茴香炒,各三錢
右為末,酢麵糊和丸梧子大,先嚼桃仁十五粒,以溫酒或鹽湯下三五十九。
聚香飲子 【 《醫學入門》】 治七情所傷,遂成疝氣。
乳香另研 沉香 白檀香 木香 藿香葉 丁香各八分 延胡索 薑黃 烏藥 桔梗 桂心 甘草各四分
右剉,作一貼,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二香丸 【 《丹溪心法》】 治狐疝上下出入作痛,或疝痛作則腹內塊痛止,疝痛止則腹內塊痛復作。
木香 香附子各三兩 山楂肉二兩 三稜 蓬朮并酢煮 神鞠 薑黃 南星各一兩 黃連與吳茱萸同炒 蘿蔔子 桃仁 梔子仁 橘核炒,各五錢
右為末,薑汁浸蒸,餅丸梧子大,白湯下五七十丸。
天台烏藥散 【 《東垣十書》】 治小腸氣。
川楝子十個,以巴豆十四粒,同麩炒黑色,去豆麩 烏藥 木香 茴香炒 良薑 青皮各五錢 檳榔三錢
右為細末,每一錢溫酒調下;痛甚,炒薑熱酒下。
救命通心散 【 《醫學綱目》】 治小腸氣痛。
川烏一兩,以青鹽一錢。酒一盞,浸一宿,去皮尖焙 川楝子肉一兩,以巴豆肉二十一粒,同炒黑,去豆 茴香五錢 石燕一對,火煅酢淬 土狗五枚 芥子一錢六分
右為末,每三錢,入羊石子內,濕紙裹煨熟,夜半時,好酒半斤,入鹽細嚼石子,以酒嚥下,不得作聲。小便大利,其病即去。
去鈴丸 【 《醫學入門》】 大治小腸疝氣。
茴香一斤,以生薑一斤取自然汁,浸一宿,約薑汁盡入茴香,然後入青鹽二兩同炒赤,取出焙燥
右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溫酒米飲任下。此藥全實脾胃,且有鹽能引入下部,有薑汁專一發散而無疏導之害,服之累效。
加味通心飲 【 《得效方》】 治小腸疝氣熱痛,小便不通。
瞿麥 木通 梔子 黃芩 連翹 枳殼 川楝子 甘草各一錢
右剉,作一貼,燈心三十莖,車前草五葉,同煎服。
蠲痛丸 【 《直指方》】 治小腸膀胱氣痛。
延胡索一兩 川楝子肉 茴香炒,各五錢 白丑頭末炒 當歸 良薑 青皮 木香 烏藥各二錢半 全蠍焙七個
右為末,薑汁浸,蒸餅和丸梧子大,燒綿灰調酒,送下三五十丸。
消疝丸 【 《集略》】 治小腸疝氣。
蒼朮一斤,泔浸,切片 川椒微炒 白茯苓 茴香炒,各四兩 葱白一斤,切,鹽一兩同炒黃,去葱
右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五七十丸。
立效散 【 《資生方》】 治小腸氣痛。
全蠍七個 縮砂三七枚 茴香一錢
右為末,分三貼,熱酒調下,空心,即效。
茱萸內消丸 【 《醫學入門》】 治膀胱腎虛結成寒疝,偏墜引痛,及小腸奔豚痃癖等證。
山茱萸 吳茱萸 川楝子 馬藺花 茴香 青皮 陳皮 山藥 肉桂各二兩 木香一兩
右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
楊氏麝香丸 【 《直指方》】 能尋諸處痛。凡膀胱氣,脅下痛,最難治,此藥主之。
木香 胡椒各一兩 全蠍炒 巴豆各四錢 麝香一錢
右為末,蒸餅和丸麻子大,朱砂為衣,熟水下五十丸。
金鈴散 【 《直指方》】 治膀胱小腸氣腫痛。
大川楝肉三十枚,切片,以巴豆肉三十粒作片同炒焦,去巴豆 茴香炒,與川楝肉等分 木香一錢半
右為末,每二錢,水酒各半,煎葱白湯調下,空心。
三疝湯 【 《集成》】 治膀胱氣腫痛。
車前子二錢四分 茴香一錢六分 沙參八分 葱白一錢二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橘核散 【 《丹溪心法》】 治四種(疒貴)疝,久者用橘核丸,新者用橘核散。
橘核一錢半 桃仁十五枚 梔子仁一錢 川烏炮 吳茱萸各五分
右各炒為粗末,作一貼,水煎服。《入門》曰:按橘核單止痛,烏頭散寒鬱,山梔除濕熱,又引烏頭速下,不令胃中停留,用之甚捷。
三白散 【 《得效方》】 治膀胱氣蘊熱,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
白丑頭末一兩 桑白皮 白朮炒 木通 陳皮各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二錢,薑湯或葱白湯調下。
四味茴香散 【 《醫學入門》】 治囊莖抽痛不可忍,俗名小腸氣
烏藥酒浸一宿,焙 良薑 茴香 青皮各一兩
右為末,每二錢,發時,熱酒調下。
金鈴子丸 【 《澹寮》】 治疝氣偏墜,痛不可忍。
川楝子肉五兩,剉作五分:一用螌蝥十個,同炒,去螌蝥;二用茴香三錢,鹽半錢同炒,去鹽留茴香;三用黑丑三錢,同炒,去黑丑;四用破故紙三錢,同炒,留故紙;五用蘿蔔子一錢,同炒,去蘿蔔子
右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溫酒下三五十九。
茱萸內消丸 【 《得效方》】 治陰(疒貴)偏大,腎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
川楝肉一兩半 大腹皮 五味子 延胡索 海藻各一兩二錢半 木香七錢 桔梗 青皮 山茱萸各一兩 川烏炮 吳茱萸 食茱萸 茴香 桂心 桃仁各五錢
右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溫酒下三五十丸。
馬藺花丸 【 《醫學正傳》】 治(疒貴)疝偏墜,及婦人陰(疒貴),小兒偏墜,無有不效。
橘核丸 加馬藺花一兩 檳榔五錢
右服法,同橘核丸。
茴香安腎湯 【 《古今醫鑑》下同】 治左邊偏墜,丸如鷄鴨子大。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茴香 破故紙 檳榔 烏藥 香附童便制 縮砂 荔枝核各八分 黃蘗 澤瀉各六分 木香 延胡索各四分 升麻 甘草各二分
右剉,作一貼,煎服。
加減香苓散 治偏墜氣初起,壯熱憎寒。乃發表分利藥也,一服愈。
枳殼 陳皮 蒼朮 麻黃 猪苓 香附子 澤瀉 木通 滑石 三稜 蓬朮 車前子 川楝子 延胡索 甘草各七分
右剉,作一貼,入生薑三片,葱白二莖,水煎服。
川楝散 【 《直指方》】 治木腎外腎,脹大麻木痛硬,并奔豚疝氣偏墜。
川楝子四十九個。先切七個,取肉,以茴香二錢半同炒併留,又切七個,以破故紙二錢半,同炒併留;又切七個,以黑丑二錢半,同炒併留;又切七個以鹽一錢,同炒併留,又切七個,以螌蝥十四個,同炒去蝥;又切七個,以巴豆肉十四個,同炒去巴豆;又切七個,以蘿蔔子二錢半,同炒,去蘿蔔子。乃入下藥 茴香炒 木香各五錢 辣桂二錢半
右為末,酒麵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鹽酒下三五十九。瘀血木腎,以此方加延胡索五錢略炒劑之,以沒藥末,和溫酒吞下。
九仙靈應散 【 《萬病回春》】 治男子陰濕陽痿,每逢不舉。
附子炮 蛇牀子 紫梢花 石菖蒲 海螵蛸 遠志 丁香 木鼈子各二錢 片腦一錢半
右為粗末,每五錢,水三碗,煎至一碗半,溫洗濕處并陰囊,日二次,留水再溫洗,多洗尤好。
加減內固丸 【 《醫學入門》】 治命門火衰,腎寒陰痿,元陽虛憊。
巴戟 肉蓯蓉 山茱萸 菟絲子各三兩 破故紙二兩半 釵石斛 胡盧巴各二兩 茴香一兩 附子五錢
右為末,蜜丸梧子大,溫酒或鹽湯下五七十丸。
十補丸 【 《丹溪心法》】 治寒疝陰冷,及小腸、膀胱奔豚等證。
附子 防風各一兩,剉豆大 鹽四兩 黑豆一合,四味同炒,附子裂,去諸藥,只用附子 胡盧巴 川楝肉 巴戟 肉桂 延胡索 破故紙炒 木香 蓽澄茄 茴香炒,各一兩
右為末,糯米粉酒打糊,和丸梧子大,朱砂為衣,酒下五七十丸。
吳茱萸湯 【 《醫學正傳》】 治厥疝上逆,陰冷囊寒。
川烏 細辛各七分半 吳茱萸五分 良薑 當歸 乾薑 肉桂各二分半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清魂湯 【 《東垣十書》】 治外腎冷,前陰痿,陰囊濕癢。
柴胡 黃蘗酒炒 甘草生各一錢 升麻 澤瀉各七分半 當歸梢 羌活 麻黃根 草龍膽 防己 赤茯苓各五分 紅花一分 五味子九粒
右剉,作一貼,水煎服。
回春散 【 《古今醫鑑》下同】 治陰冷如神。
歌曰:一錢白礬八分丹黃丹也,二分胡椒細細研,焰硝一分共四味,好酢調和手內攤。男左女右合陰處,渾身是汗濕衣衫,此方用者如神效,不義之人不可傳。
助陽散 治急陰冷。
乾薑 牡蠣各一兩
右為末,以燒酒調稠搽手上,用雙手揉外腎,婦人揉兩乳。
陰瘡膏 治男女陰瘡。
米粉酒一杯許 芍藥 黃芩 牡蠣 附子 白芷各七錢半
右六味為(口父)咀,以不入水猪膏一斤,微火上煎,三上三下,候白芷黃膏成,絞滓去,內白粉和,取敷瘡上。
活血驅風散 【 《直指方》,下同】 治腎臟風,囊下濕癢,腳生瘡癬。
白蒺藜炒 當歸 川芎 白芷 細辛 桃仁 半夏 槐角 白芍 五靈脂 甘草生,各六分 蒼朮 杜仲 薏苡仁 桂皮 天麻 橘紅 檳榔 厚朴 枳殼各二分
右剉,作一貼,薑五片,棗二枚,水煎,入乳香未少許,空心服之。乳香以佐心氣,使心腎相交也。
蒺藜散 治(疒貴)風上攻,耳鳴目眩,下注陰濕瘡癢。
草烏水浸三日夜,逐日換水,取出,去皮曬乾 白蒺藜炒,各五錢 白芷 白附子生 蒼朮炒 荊芥穗各二錢半
右為末,米糊和丸梧子大,鹽酒下三五十丸。
四生散 【 《局方》】 治腎臟風,腳下生瘡癬,或兩耳鳴癢。
白蒺藜 黃芪 獨活 白附子各等分
右為末,每一錢,薄荷酒調下;或以猪腰批開入藥末二錢,合定裹煨香熟,空心細嚼,以鹽酒送下,即瘥。
乳香龍骨散 【 《東垣十書》】 治外腎濕癢淫爛。
龍骨 石膏生 五倍子各二錢半 白芨 乳香 黃丹各一錢二分半 麝香少許
右為末,先以苦參、大腹皮、紫蘇葉煎湯,溫洗後摻敷。
烏龍丸 【 《本事方》】 一名烏頭丸,治腎臟風下注,生瘡癬。
川烏 草烏各一兩,以黑豆半升煮透軟,去皮臍,切,曬乾 大白附子 天麻 地龍各五錢
右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鹽湯吞下三五十丸。
椒粉散 【 《東垣十書》】 治陰囊濕癢。
麻黃根二錢 黑狗脊即貫眾 蛇牀子各一錢 川椒 當歸梢 猪苓各六分 螌蝥四枚 輕粉 紅花各少許
右為末,乾摻,避風冷。
茴香楝實丸 【 《丹溪心法》】 治男子七疝,婦人帶下瘕聚,痛不可忍,皆任脈所主,治法同焉。
川楝子炒 茴香 山茱萸 吳茱萸 食茱萸 青皮 陳皮 馬藺花 芫花各一兩
右為末,酢糊和丸梧子大,溫酒下五十丸。
木香金鈴丸 【 《古今醫鑑》】 治諸般疝氣,及外腎腫脹痛,一服立應。
乳香 沒藥 木香 附子炮 茴香鹽炒 川楝肉 延胡索 全蠍炒 人參各等分
右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黃酒下百丸。
丁香楝實丸 【 《醫學綱目》】 治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帶下。
當歸 附子炮 川楝肉 茴香各一兩,并剉,好酒三升,煮酒盡為度,焙作細末,每末一兩入 丁香 木香各二錢 全蠍十三個 延胡索一兩
右并為末,與前藥拌勻,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酒下百丸,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全蠍治風之聖藥,川楝、茴香皆入小腸經,當歸、延胡索和血止痛。疝氣帶下,皆積寒邪於小腸之間,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引導也。有人患疝痛三年,服此三劑良愈。
四炒川楝丸 【 《醫學入門》,下同】 治一切疝氣腫痛縮小,久服斷根。
川楝肉一斤,作四分:一分用麩一合,螌蝥四十九枚,同炒;一分用麩一合,巴戟一兩,同炒;一分用麩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一分用鹽一兩,茴香一合,同炒。并以麩黃色為度,揀去同炒藥,只取川楝肉 再加木香、破故紙炒各一兩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每五十丸,鹽湯下,日三服。
五炒川楝丸 治諸疝。
川楝肉五兩。將一兩螌蝥三個,同炒;一兩茴香三錢五分,同炒;一兩黑?三錢,同炒;一兩破故紙三錢,同炒,一兩蘿蔔子一錢,同炒。揀去同炒藥,只留茴香、破故紙、川楝肉為末 酒糊和丸梧子大,溫酒下五十丸。
烏附通氣湯 治新久疝病,四氣七情疝,皆效。
烏藥 香附子 當歸 白芍藥 山楂肉 橘皮各一錢 赤茯苓 澤瀉各五分 猪苓 木香 甘草各三分 白朮七分
右剉,作一貼,水煎,空心服。
十味蒼蘗散 通治濕熱疝痛。
蒼朮 黃蘗 香附子各一錢 青皮 延胡索 益智仁 桃仁各七分 茴香炒 附子炮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空心,水煎服。
神消散 【 《古今醫鑑》】 治諸般疝氣,外腎脹痛。
益智仁炒,七錢 山梔仁鹽水炒黑 橘核炒 茴香鹽水炒,各一兩 荔枝核八錢 檳榔五錢 青皮油炒,三錢
右為末,每二錢,燒酒調,空心服;不飲酒,鹽湯服。
浴毒湯 治小腸風,陰瘡癢痛。
木通 藁本 枳殼 貫眾 荊芥 甘松 薄荷 白芷
右剉碎,用藥二兩,水五升,入芒硝半兩,煎至三升,去滓,熱洗浴瘡。
清心蓮子飲 治懸癰勢退,惟小便赤濇。
黃芩五錢 黃芪蜜炙 石蓮肉去心 人參 赤茯苓各七錢半 車前子炒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 地骨皮 製甘草 每服一兩,用水二鍾,煎至八分,食前服。如發熱,加柴胡、薄荷。
加味托裏散 治懸癰不消不潰。
人參 黃芪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 麥門冬 川芎 知母酒拌炒 黃蘗酒拌炒 芍藥炒 柴胡 金銀花 製甘草各一錢
右作一劑,用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 治懸癰潰而不斂,或發熱,飲食少思。
人參 黃芪鹽水拌炒 白朮炒 茯苓 川芎 熟地黃酒蒸 當歸酒拌 白芍藥炒,各一錢 肉桂 麥門冬 甘草炒 五味子搗炒,各五分
右作一劑,用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莖腫加青皮,熱加黃芩、柴胡,日晡熱加柴胡、地骨皮,小便赤加酒製知母、黃蘗,小便濇加車前子、山梔子俱炒。
腎臟風方 凡指縫白者,只一二服效。
黃芪一兩 木通 甘草 黑牽牛各半兩
右四味,細剉,用螌蝥七枚,去翅,同藥炒焦黑,去螌蝥,餘為末,蒸餅糊為丸如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全蠍散 治腎臟風發瘡癢。
全蠍三枚,焙 明硫黃二錢,研 生虢丹一錢 檳榔一大個,破開,用好黃丹一錢合內,濕紙裹煨 麝香少許,研 輕粉半錢
右為細末,研勻,磁盒收,每用少許,麻油調抹兩掌,先以鼻嗅,男以兩掌揜外腎,女以兩掌揜兩乳,各睡至醒,次日依前再用藥,屢效。
牡蠣散 治陰囊兩旁生瘡,或陰濕出水,其癢甚苦,夜則抓之無足,後必自痛;或兩腋汗,腳板心汗濕,無可奈何,此藥主之。予親得此證,受苦數十年,得此方,隨用一二日,如法擦之,二十餘年不發,實為神效。
牡蠣 黃丹炒,各二兩 枯白礬四兩
右為細末,遇夜睡時,用手捏藥於陰癢處痛擦之;不一時,又搽之三四次,後頓減。次夜,再搽,雖大減,又搽,後自然平復。如腋汗亦有頓搽方。如腳汗,先搽,後裝藥於靴或鞋底上,腳板上塗藥纏腳裹之,亦可。